3.3 加强水源区涵养林的管理,增强林木涵养水源的有效性

3.3 加强水源区涵养林的管理,增强林木涵养水源的有效性

经过合理布局,林木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涵养水源功能最佳。根据北方气候特点,一般以“乔、灌、草”结构为宜。经过水库管理部门几十年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7%,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库区内林木分为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两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为油松、侧柏、刺槐、黄栌,栽植密度大,根系相互盘结,抓固土壤能力明显。经济林主要树种为栗子、桃、李子、核桃、杏、枣、樱桃。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原水库移民所在村镇纷纷将山场承包给村民,承包期限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山场承包者为追求效益,放弃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树种而广泛栽植经济林,并大量依山势铺垫道路,破坏中层和底层植被,地表土壤裸露,且树木株距加大,根系抓固土壤能力降低,裸露土壤经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林木整体涵养水源功能降低。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承包者采取夜间施药等各种方式躲避检查。

因此,要想库区林木真正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山场承包的混乱局面,保障植被的自然生长,涵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