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水新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4 创新治水新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几年,城市河湖根据城区河道的自身特点,在水环境管理中,创新治水新思路,让水流起来,让水循环起来,重点区域重点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理念。

(1)转河是北京北环水系中的一段,西起北京展览馆后湖,东到新街口北护城河,全长3.7km。转河整治中实现了“水利、生态、文化、环境”四大功能。转河治理的河道设计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在保证水利工程作用的前提下,滨水地区做成尺度近人、环境宜人、设计为人的亲水空间,让漫步这一区域的人们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完美结合。转河还是京城西北部的洪水通道,新挖转河将其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作为北环水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转河是向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供水的重要通道,由于转河实行了污水截流,城区这三片最重要的湖泊的水质显著提高。另外,转河打通了北环水系,将有利于京城整体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加长了河道,增强了雨洪资源利用能力。生态治水的新思路让整治后的转河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防洪、输水、水资源调度三大水利功能。

(2)城区环境用水有所下降,在水资源不能完全确保的情况下,务必从自身做起,让城区的水局部循环起来,进一步改变水质。中南海、筒子河循环就是采用工程措施,使中南海水体能够流动起来,从而达到提升水质的目的。中南海水域水体现状流向为由北向南然后向东最后进入下游河道,即从北海经永安闸流入中海,由中海经大虹闸流入南海,由南海通过葫芦嘴闸、日知阁闸流入织女河暗渠,由织女河暗渠通过中山公园水榭进入玉带河、菖蒲河,再到下游河道。为了使水体流动起来,改善中南海等水域水质,建设泵站将南海日知阁闸退水泵入筒子河,再将筒子河水泵入北海,最后再由北海自流至中海、南海,使水体形成逆时针循环。

(3)双紫支渠水环境改造工程是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在原双紫支渠的上面营造一条横断面宽度3~9m的水系,水面面积增加到922.52m2,水系从小区院内双紫支渠西端采用潜水泵将水提起,水体自然净化,在东端采用跌水的形式落入双紫支渠下游。本次改造不改变原有渠道横断面,满足排洪及补水要求,河道内还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有效地改善了水质,体现了人水和谐。

(4)土城沟小型循环工程。由于水资源紧缺,东土城沟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不能流动起来,致使在河底形成树叶、残存的杂物于一体的底泥。为此,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加大了保洁力度,避免二次污染。增加人力、设备的投入,撤销垃圾暂存站,做到“垃圾不落地”,即从水面清理上来的青苔、垃圾等直接在船上装袋,装到岸上的封闭保洁三轮车,做到水上、岸上流水作业,随清随运。制造人工瀑布进行曝气,实现了小型循环。设置两台4寸泵从出口以外50m的位置抽水,将水打到出口上的平台上再流入河中,造成局部循环。采用生物手段消除异味、提高水质、在河道投放生物复合酶;为降低叶绿素,投放藻苔净;并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在出口平台上增设一道长7.0m、宽1.2m、高0.6m的过滤设施,让水在入河前先经过过滤,将末端治理改为前端治理。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目前东土城沟水质正在逐渐好转,基本缓解水源紧张问题,水体会有一定的流动。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城市河湖发展的需要。为了2008年奥运会,为了首都水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水务问题,让群众从水务发展中得到实惠;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