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因地制宜,推行多种治理模式
2025年09月10日
3.1 因地制宜,推行多种治理模式
3.1.1 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小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
乡镇政府所在地,通常分布着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旅饭店等,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集中,污水排放量较大,排污口也相对集中,可采用管网进行收集,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尽量覆盖周围的村庄、小企业、餐馆等,可采用工艺有MBR、SBR、A/O等。
3.1.2 以新农村和生态村建设为依托,建立村级污水处理站
一级保护区范围的村庄,由于基础设施缺乏,污水排放入河入库,对水库造成直接影响,应结合新农村和生态村建设,建立村级污水处理站。村级污水处理站的建立,应根据地形条件和村庄居民分布情况,合理划分区域,分片收集处理。可选工艺有MBR、MBR+土地处理系统、A/O+土地处理系统等。
3.1.3 分散的点状污染源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级污水处理站覆盖范围外的小型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餐馆及水库上游分散分布一些宾馆、旅饭店、鱼池、养殖小区,由于污水难以收集,单个排污口排污量小(一般小于40t/d),可选用地理式独立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对这些污染源产生污水就地处理,达标排放。目前,可采用的工艺有CWT—M(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系统)、鱼池净化系统等。
3.1.4 边远山区农村推行厕所改造
水源保护区内较远的山区农村(二级、三级保护区),地形高差较大,农户分散,污水收集较难,为降低处理成本并保护水源,可对传统的旱厕进行改造,采用三格化粪池的水冲厕所,农户将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用于冲厕,定期对厕所进行清理,粪污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