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清河水环境的措施和效果
针对清河的状况,近年来,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遵循“循环水务”的理论,通过把清河蓄存的不动水“干流调支流、下游调上游、河内调河岸、河内调湿地、河内循环”,反弹琵琶、反复循环的“五个循环圈”来调活水体,既解决了清河上游缺水问题,又促成了死水变活,改善了水质。在治河和管河的实践中,赋予了“循环水务”新的理念。
(1)第一个循环圈是将水从干流调支流再返回干流。在清河京包闸上游,建起了专门的提水泵站和3km的地下输水管道,将河内干流的水经水泵和输水管道,提至支流老龙口排水沟的起点。通过三级跌水自然曝气,增加水体携氧量,并在河道内种植了各类水生植物,人为地将水从干流调到支流,水流动净化后再返回到干流河道。水体循环流动后,即能防止水华现象的发生,又解决了上游缺水状况,改善了清河入河口的水环境。
(2)第二个循环圈是将水从下游调上游再返回下游。清河上游水源肖家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在肖家河闸下游。要形成肖家河上游水面,在肖家河闸下游水源地安装2台提水泵,通过水泵把下游的再生水提到上游来增加上游水面。同时在提水的过程中又促使水体循环流动改善了水质。
(3)第三个循环圈是将水从河内调河岸再返回河内。在中央党校桥上游和北京体育大学桥的河岸边,各修建地下水体修复池一个。将河内的水引入河岸地下的水体修复池内,利用河坡自然高差,经生物过滤、跌流自然曝气复氧后水流回河内,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了水体中的融解氧,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了水体良性循环系统。循环后的水质COD的去除率经检测达到73%,其他几项代表性污染物的去除率都在80%以上。这项循环工程因在地下填埋,既改善了河道水质,有效抑制了水华现象的发生,还河道以健康和生命,又能保持河岸周边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环境。此方法是北京河道水质改善工程建设的首次尝试,为滞留型城市景观河道的水华防治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示范。
(4)第四个循环圈是将水从河内引入岸边的“湿地”净化后再返回河内。在清河下游沈家坟闸右岸,修建了300亩人工湿地工程,把河内的水引入湿地,采用人工强化复氧加生态湿地的综合处理工艺,通过曝气、植被净化等措施改善水质后再流回清河。人工湿地建成后,使清河末段水体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又使周边的环境呈现出既生态又自然的景象。
(5)第五个循环圈是将水在河内进行循环利用。①在河内安装增氧曝气机,曝气机不停地循环转动,带动水不停地流动调活水体;②在河内种植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净化水质防水华;③在多处拦河闸下游码放块石,让水在流动中冲击块石曝气,达到增氧效果;④在原水泥护坡河岸两侧放置生态袋,种植地锦植物6000余m;⑤在河道整治中,修建仿木桩、鱼巢砖、生态砖等各种生态措施,使河道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周边老百姓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态河道,实现人水和谐。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管河治河循环利用措施,过去“逆风臭三里”的河道变了,清河的水环境得到了大的改善,得到了社会、沿河单位和群众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群众向人大、市长信箱、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反映清河“脏、乱、臭”等意见少了,自觉保护、爱护和关心清河水环境的多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10多家媒体对清河治污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居住在沿河的居民目睹清河的变化,近日谱写了一曲《碧波清河》的歌曲送到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清河流域的地理区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还清清河水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清河会利用有限的再生水资源,构建循环水务良好的环境体系,还清清河水质,恢复清河惜日水清岸绿的风采,还首都一个名副其实的“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