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水,就要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普及中水雨水利用,不断提高节水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和显著提高全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保证。科技节水包括了科学的治水、管水思路,科学的体制、机制和科学的技术、管理手段。我们以建设循环水务为目标,深挖节水潜力,不断提高节水科技水平,增加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1)加强污水处理和扩大再生水利用,既是实现“绿色奥运”、让首都城市河湖水质还清的保障,也是建设循环水务和节水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北京市相继建成6座中水厂,日生产能力57万m3。每年建设中水管线50多km,累计铺设的600多km再生水利用管线已形成规模。膜处理技术的应用使中水水质优良安全,为扩大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2006年建成第六水厂中水西送工程,每天把8万m3中水供给高井、石景山电厂。建成大兴20万亩再生水灌区,年利用再生水1亿m3。市区建成20个自动中水加水机,每年2000万m3用于绿化和市政管理。把6000万m3中水补充城市公园、河湖用水。2006年全市利用再生水3.6亿m3,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首次突破50%。建成建筑物和住宅区配套中水设施累计近400套,主要集中在宾馆、写字楼、院校和部分住宅区,日处理能力合计6万m3,替代了大量宝贵的优质水。
(2)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保障供水安全,减轻市政排水设施压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全市党政机关、社会单位掀起了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的新高潮。目前,在市区和郊区城镇采用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设蓄水池等措施一共建设雨水利用工程480项,年可利用雨水量830万m3左右;利用河道、沟渠、道桥周边、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工程12项,可实现年雨水利用量近1000万m3。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可观的绿化用水、景观补水、冲厕等杂用水,而且在防洪减灾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3)采取多种方式,诸如法规规范、标准指导、市场监察、广泛宣传、免费(补助)发放器具等,促进全市节水器具的普及。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加快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并召开了联席会议,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确保措施的有效落实。与各区县节水管理部门签订了节水目标责任书,将节水器具推广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区县,明确了各区县节水器具推广的数量、责任及完成期限,到2006年已经组织完成器具改造29.5万套(件)。2004年、2006年举办了两届“北京市节水型器具推广展示会”,展示会既邀请了包括获国家节水产品认证企业、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诚信产品的企业在内的40余家企业,同时也邀请了10余位关心北京市节水工作、积极进行节水技改的普通市民及其节水小发明参展。目前全市在公共场所基本普及了节水型用水器具,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
(4)北京市在发展农业节水过程中,将试验、示范和推广结合起来,把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由单项节水技术向综合节水技术不断延伸,灌溉效率和节水增产的效果不断提高,为节水型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多年的节水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三大”农业节水领域:设备升级与技术研发集成推动工程节水;蓄水保墒、精确施肥、品种筛选等研究推动农艺节水;灌溉制度、管理系统开发等研究推动管理节水。节水灌溉面积迅速发展,由1980年的52万亩提高到2006年的481万亩。农业用水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6年的12.78亿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由65%降为37%。目前,从节水灌溉面积的比重、灌溉水的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等指标来看,北京市的节水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北京市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已经达到78%(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9%);北京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5(全国平均水平仅为0.45);北京市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为1.5kg/m3(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kg/m3)。
(5)制定了产业政策,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高耗水行业逐步退出。北京市颁布产业用水标准,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生产领域,关停、搬迁焦化厂、第一机床厂等170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仅搬迁首钢公司一家,年可节水4000万m3。推动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完成30项,节水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全市连续8年工业用水负增长。
“三要水”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城市发展与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得出的、是对北京市多年节水经验的概括总结,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统一,相互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三要水”思想指导下,全市节水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市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m3下降到2006年的34.3亿m3,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万元GDP耗水量降至44.4m3,城区家庭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了90%,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服务于“新北京、新奥运”,是北京节水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在政府、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下,一如既往的在“三要水”思想指导下,才能以更有效的措施,更适宜的方式促进水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节水型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污水和雨水资源化进程,建设适应北京水资源特点和适应“新北京,新奥运”需要的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