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在城市发展方面

1.2 在城市发展方面

1.2.1 人口高速增长

城市发展主要标志是人口规模、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规模。适量的人口规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过量的人口或人口急剧增长又会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7.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根据1978~1998年“全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北京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都处于全国高水平,经济增长活力很强。但北京市人口变化在全国属于高速增长地区,未来城市还将面临过量人口的压力,使得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面临着严峻挑战。相对来讲,上海市和天津市发展比较协调,属于GDP—人口同步增长地区。

1.2.2 人口规模已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常住人口仅有414万人,经过50多年的城市发展,人口骤增到2004年的1493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3.6倍,55年间增加1000余万人。北京市水资源量为37.4亿m3,若按人均水资源量300m3计,只能承载人口1247万人,有246万人是超载人口。预计随着北京市户籍政策调整、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今后外来人口将会持续增加,水资源超载人口会进一步加大。

1.2.3 人口过度集中,加大安全供水难度

北京市有63%的人口集中在城八区,37%的人口集中在远郊区;其中城区人口密度最高达到2.7万人/km2。但是城八区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市的20%。为保证城八区用水,每年包括官厅、密云水库、应急水源地在内的周边地区,要为城八区供水将近10亿m3

1.2.4 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不匹配

2000年全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7%和60%,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水量比重分别为59%、29%、12%,水资源效益仅8美元/m3。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水资源效益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