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静之湖休闲山庄利用山区和山前地带地形、地貌兴建的集雨工程

2.1 静之湖休闲山庄利用山区和山前地带地形、地貌兴建的集雨工程

静之湖休闲山庄位于昌平区兴寿镇桃峪口村北侧,桃峪口水库西北侧,北靠军都山,海拔高程在130~140m。该山庄占地面积27.6万m2,其中绿地面积10.1万m2,道路面积2.3万m2,居住人口1500余人。该山庄属高档别墅区,绿化面积比例大,又地处山前地带,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绿化耗水量相对平原地区要多三成。山庄内生活、绿地、景观用水量总计25万m3/a,其中绿化和景观用水可占总用水量的60%。近几年由于区域地下水位呈现多年持续下降的趋势,水资源费不断上涨,用水成本不断增加。面对严峻的用水形势,该山庄转变用水观念,采用广泛收集、充分利用雨水的有效方法,2004年以来相继建成一系列阶梯式人工湖,在雨季蓄水,用于山庄绿化和景观用水。

2.1.1 集雨工程布置

静之湖休闲山庄集雨工程的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山庄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该山庄北侧有大成峪沟和风峪沟。在风峪沟布设1~4号人工湖,汇集该沟66万m2的流域内形成的雨水;大成峪沟布设7号人工湖,汇集该沟70万m2的流域内形成的雨水;在山庄的最南端兴建5号、6号人工湖。各人工湖均为溢流坝式的排水结构,湖区用土工膜做防渗处理。

2.1.2 蓄水和用水方式

蓄水方式:雨水在山间谷地所形成的径流依次蓄满1~4号和7号人工湖,同时,5号、6号人工湖可汇集山庄内路面积雨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排水沟排出,7号、3号以及4号、5号人工湖通过地下管道可调节水量,互补余缺。

用水方式:①景观用水:将4号人工湖水用适当的扬程泵提升至1号人工湖上游150m处的人工小瀑布,形成山间溪流顺流而下,经过2、3号人工湖,流至4号人工湖,循环使用。由于蒸发和渗漏等,直接造成水量损失大。需从5号人工湖不断地向4号人工湖补水。5号人工湖中的中水可自流至6号人工湖。维持人工湖的常水位。②绿化:各人工湖控制灌溉相应的绿化区,保持山庄内草绿树郁。详见图1。

图1 静之湖休闲山庄收集利用雨水工艺流程图

2.1.3 人工湖蓄水量平衡计算

由于各人工湖相互连通,水量互补余缺。因此,在水量平衡计算时可将各人工湖面积和蓄水量相加,当作1座人工湖计算。汇总后水面面积为3.16万m2,蓄水量8.26万m3。见表1。

表1 人工湖面积、蓄水量统计表

2.1.3.1 年均入湖水量

中水:

山庄中水水量Q1=150m3/d=4500m3/月=5.48万m3/a

年均径流雨水量:

Q2=Ψ×α×H×A

Q2=0.2×0.8×0.596×1636000=15.6(万m3

式中:A为径流面积,m2;H为年均降雨量,昌平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6mm;Ψ为径流系数,根据《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中,草地砂性土,取0.2;α为北京地区季节性折减系数,取0.8。

年平均入湖水量:

Q[1]=Q1+Q2=5.48+15.6=21.08(万m3

2.1.3.2 年均用水量

绿化用水量:

Q3=101000×0.0023×365=9.59(万m3

喷洒道路用水量:

Q4=23000×0.0005×365=0.42(万m3

人工湖水蒸发水量:湖水平均深度2m,根据《昌平区水资源评价》,昌平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6mm。水面面积为34600m2(湖水面积:31600m2;形成的山涧溪流面积3000m2)。

Q5=34600×0.836=2.9(万m3

其他损失量按(Q3+Q4+Q5)的10%计,则年均总用水量为:

Q[2]=1.1×(Q3+Q4+Q5)=14.2万m3/a

2.1.3.3 盈亏水量分析

年均排水量Q=Q[1]—Q[2]=21.08—14.2=6.88(万m3/a)

按照昌平区多年统计规律,每月径流雨水及水量平衡分布见表2。

表2 月均水量平衡分析表 单位:m3/月

由于降雨和蒸发的不均匀性,1月、5月、10月和12月份最为缺水,需要补充地下水,7月、8月份外排水量最多。全年累计余水量8.24万m3,与人工湖蓄水量相当,可完全被山庄内人工湖集蓄。

2.1.4 该集雨工程的效益

静之湖休闲山庄集雨工程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的有利条件,巧妙地布置了雨水工程系统。此种雨水收集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势兴建,开挖土方量少,雨水收集项目操作简单。但施工难度较大,造价也相对高。经计算,静之湖休闲山庄雨水收集单方造价112.83元/m3。该方法适用于依山傍水的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休闲娱乐场所等地方。全部雨水予以综合利用,满足了娱乐场的生产、消防、冲厕、洗车以及景观等用水需要,同时改善了环境,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