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建管并重,推进农民安全饮水体系建设

2.3 建管并重,推进农民安全饮水体系建设

2.3.1 制定实施计划,加快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2005年解决了30万人饮用“高氟、高砷、高氨氮、高盐”的四高水问题,2006年解决了以毒理学指标为主的3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解决了以理化指标超标为主的32万人饮水问题。共安装消毒设备1358套、净化设备288套、变频器1647套、水表48万块、节水龙头99万个,共打水源井5212眼,33个中心镇已全部实现集中供水。

2.3.2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从2005年起,北京市积极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做好农村供水工作。按照联动方案,北京市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水务局、发改委、财政局、农委、卫生局、审计局、爱卫会等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区县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联动机制的形成为项目的顺利立项和实施提供了保障。

2.3.3 制定村镇供水运行管理制度

(1)推行“三证三卡五公开”的管理制度建设。“三证”是指供水工程运行时,要具备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取水许可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和管水人员健康证,“三卡”是指工程管理卡、水质管理卡、运行管理卡,“五公开”是指供水工程运行时要向社会公开水厂管理责任人、水价、水费收缴及使用、水质监督热线、维修热线。

(2)建立农村管水员队伍。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建立本市农村水务建设与管理新机制的意见》,针对农村水务管理特点,2006年底前逐村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设置管水员1.08万人,加强对供水设施的维护,实现农民自觉节约用水,增强用水和收费的透明度,明确了协会及水务协管员的责任、权利、义务。

(3)在管理中落实四项制度。在供水设施管理工作中,落实供水工程管理日志、用水计量统计、水质监督和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日志》,用水计量做到“日记录、月统计”。各新建集中水厂和联村水厂配套6项常规水厂水质(pH值、色度、嗅和味、混浊度、肉眼可见物、余氯)检验设备,做好水质检测。同时,水务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对水源周边污染源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责成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做好农民安全饮水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水务、卫生部门组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培训班”,并派出技术人员参加各区县自行组织的各类安全饮水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指导各区县水务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管理、技术人员做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4)运行管护做到“五到位”。“五到位”是指管理主体到位、管理责任人到位、管水员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应急预案到位。

1)管理主体和人员到位。供水工程建成后,要明确工程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人。同时,在农村建立的1.08万人的管水员队伍,将村级供水设施的管理落实到位。

2)制度上墙、图纸上墙。较大规模的联村水厂和乡镇集中供水厂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制定了水源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岗位责任、运行操作、交接班、维护保养、计量收费等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所有这些管理制度都做成标志牌上墙明示。在一些管理完善的水厂,《供水厂平面布置图》、《供水管网布置图(或示意图)》、《工艺流程图》及《水厂近期、远期规划图》等一些常用图纸都上墙明示。

3)做好水源井周边卫生防护,建立安全饮水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已建好的水源井在周边30m范围内不得存在厕所、垃圾、养殖粪污、或工业废水等污染源。水源井要设立明显标志,防止盗窃、人为投毒等恶性事件。供水工程的管理者要制定饮水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生饮水事件,要及时上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