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务体制结构和运行方式
水务局的建立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体制基础。这一新体制的职能包括原水利局的全部职能和市政管委供水、排水、城市节水方面的管理职能,同时将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市排水集团公司两大涉水国有企业划归水务业务管理。水务局作为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行业管理。
3年来,水务体制经历了职能调整、思路转变、体制培育、制度建设和经济支撑等多方面的变革。其一是要具备履行职能的能力,主要指行政管理能力、技术业务能力和适应职能调整的应变能力。3年水务发展的实践证明,水务干部职工队伍有着很强的履职能力。其二是要发展创新,实现转变。北京水务进行了与职能调整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式的转变。确定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的思路,明确了水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三是理顺职能,健全体系。经过3年努力,北京形成了市、区水务局、流域水务站、村农民用水协会及乡村管水员队伍主体的四级水务管理体制。其四是形成保障水务运行的管理制度。为保障水务正常运行,在法律、规章、标准等制度层面进行了重要调整。其五是理顺保障水务运行的经济关系,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共同努力,改革运行模式,为水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新体制在形成过程中努力革除旧体制弊端,实现了对水的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所谓全面管理主要指的对涉水政务、事务、业务的全面管理,这种管理包括依法履行水行政职责,制定并实施水务政策,管理水事务和水市场等。全过程管理主要指的是对防洪、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这一保护、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把过程的各环节变成为统一体,强调各环节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水务管理体制有利于解决社会组织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矛盾,更有利于调整好人与水的关系。新体制在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城乡供水安全,调整用水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水务体制使水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化。新体制有效解决了管水机构重叠和权力分割问题,城乡供水、节水、排水在同一个体制柜架下运行,形成合力,体现水管理上“精减、统一、效能”的要求,使政府的水行政更加高效率地为社会服务。水务体制有效促进了社会化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积极性,通过设立水务热线等形式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强化水务在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北京在水务体制变革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水务体制的设计是成功的,建立水务体制的决策是科学的,为破解北京水的多种难题提供了坚持的体制保障。
水务体制3年的运行也表明,新体制的建立是一个成长完善的过程,是制度形成的过程。水务新体制是在具有宏观思路和体制框架下建立的,但真正运行起来,并没有现成的规矩可以遵循,一切都需要在创新中摸索。正因此,可以说3年水务体制运行,是一个搭屋造房的过程。不断完善思路和目标,不断理顺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工作经验,不断建设制度规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制度形成与完善比制度设计更具有挑战性,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或大或小的制度成本。减少制度成本,追求制度效益的最大化,是制度建设过程最艰巨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