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及阴道炎症
外阴及阴道炎症是妇科最常见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外阴及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生育年龄妇女性活动较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容易受到损伤及外界病原体的感染;绝经后妇女及婴幼儿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感染。外阴及阴道炎症可单独存在,两者也可同时存在。
1.阴道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阴道内有微生物寄居,形成阴道正常微生物群,包括:①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乳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②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加德纳菌(此菌革兰染色变异,有时呈革兰阳性)、大肠埃希菌及摩根菌等。③专性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动弯杆菌、梭杆菌及普雷沃菌等。④支原体及假丝酵母菌。正常妇女阴道内可分离出20 余种微生物,平均每位妇女可分离出6~8 种微生物,其中以细菌为主。
2.阴道生态系统及影响阴道生态平衡的因素
虽然正常阴道内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由于阴道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并不致病。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乳杆菌、阴道pH 及雌激素起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阴道上皮细胞分解糖原为单糖,阴道乳杆菌将单糖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多在3.8~4.4),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称为阴道自净作用。正常阴道菌群中,以产生过氧化氢(H2O)的乳杆菌为优势菌,乳杆菌除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外,其产生的H2O 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可抑制或杀灭其他细菌,同时通过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体内雌激素下降或阴道pH 升高,如频繁性交(性交后阴道pH 可升至7.2,并维持6~8 小时)、阴道灌洗等,均不利于乳杆菌生长;此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乳杆菌生长,或机体免疫力低下,阴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均可使其他致病病原体成为优势菌,引起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