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是另一类血红蛋白病。正常血红蛋白为β 链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s 所替代。镰状细胞贫血(HbS)为其代表。从父母各遗传一个HbS 基因(纯合子状态)乃发生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镰状细胞贫血。电镜下可见到含HbS 的红细胞在缺氧情况下,失去其原有的闪烁而成圆盘状,血红蛋白聚集在红细胞的一边,呈半月形,氧化后又复原,几经反复,红细胞易破坏而发生溶血。因此患者缺氧时,由于镰状红细胞僵硬或血液黏度增加,使微循环血流大大减慢,进而停滞,氧压进一步降低,缺氧更严重,导致恶性循环。
(一)临床表现
妊娠合并镰状贫血患者常在孕前得到诊断,仅偶在妊娠期首次发现。妊娠对患者是一严重负担。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患者易发生感染性疾患,隐性菌尿及急性肾盂肾炎发病率增高。严密检测菌尿,及时予以治疗,可以防止发展成症状性肾脏感染。如发生肾盂肾炎后,红细胞对内毒素特别敏感而迅速破坏,红细胞生成也一起受到抑制。贫血进行性加重,疼痛危象频发。因而母婴病死率均增高,孕妇病死率为5%~10%,流产、早产及新生儿死亡约占全部妊娠病例的一半。
(二)诊断
应严密观察病情,对所有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应详细分析,尤其常出现的镰状细胞危象,在排除所有能引起贫血及疼痛疾病以后才可考虑本病,否则极易把宫外孕、胎盘早剥、肾盂肾炎及其他有疼痛、贫血的严重产科并发病漏诊。
(三)治疗
(1)一般患者如无合并感染或营养不良,血红蛋白不致下降到70 g 以下。孕妇在这种情况下常无症状,由于在妊娠期对叶酸需要量增加,通常需要补充叶酸,1 mg/d,尤其是在发生疼痛时,每天应补充叶酸和铁剂,同时要严密监护。
(2)在晚期妊娠、临产、分娩或产褥早期,可发生镰状细胞危象,即红细胞迅速破坏及梗死形成,引起剧烈骨骼疼痛,迅速发生严重贫血,肝脾大。这种危象可从反复检查血红蛋白而得到早期诊断,如血红蛋白下降到60 g/L 以下,或24 小时下降20 g/L,应予以换血,将健康人(仅含HbA)之同型血输入,减少HbS 红细胞。据Pritchard 经验,输入新鲜血,换出患者血液,使镰状细胞减少一半以上,血细胞比容维持在0.27 以上,可完全避免产妇及新生儿死亡。但换血亦有一定危险性,如血清性肝炎、含铁血黄素沉着、循环负担过重及发生同种免疫病等。但减轻难以忍受之疼痛危象及防止母婴死亡,优点远多于缺点。
(3)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输注右旋糖酐-40 或葡萄糖液,通过水合作用可以预防性减少疼痛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
(4)临产时应与心脏病患者一样处理,持续吸氧,使患者能得到充分休息,但又不能过多应用镇静药。在分娩前准备同型血1 000 mL,并保持一输液通路,以便发生过度出血时立即输血。如有可能难产或剖宫产,则在术前输注浓缩红细胞,以提高血红蛋白浓度。产时、产后加强防治感染措施,防止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发生。
(5)由于患者体质衰弱,妊娠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并缩短寿命,分娩一次后应进行绝育术,或采取避孕措施,复合雌-孕激素避孕药片有加重血栓形成倾向,不宜应用。
(谷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