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阴黑色素瘤

五、外阴黑色素瘤

外阴黑色素瘤(MM)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3%。

(一)病因病机

日光(紫外线辐射)是外阴黑色素瘤发生的主要病因。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臭氧层每减少1%,发病率就增加2%。MM 多由色素痣恶变而来,慢性刺激和外伤常成为恶变的诱因。

(二)病理

外阴MM 呈深蓝、蓝黑、棕黑或淡棕色,也有无色素性。镜下见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梭形或多形性的混合型。细胞核大,深染,有核分裂象,偶尔可见核内空泡。细胞内黑色素分布不均。

(三)临床表现

外阴MM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60~70 岁妇女,平均年龄55 岁。60%外阴MM 发生于小阴唇和阴蒂,40%发生于大阴唇。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有色素沉着的肿块伴瘙痒,破溃后有出血和疼痛。有继发感染者可见味臭的脓血性分泌物流出。晚期患者可扪及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

(四)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不难诊断,需病理活检明确。取活检时应注意,切忌在病灶局部取组织,以免加速癌细胞扩散,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1 cm 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送病理,以便全面评估病变深度、切缘是否适当,以及该病的组织学特征。对于范围大的病灶,则可行咬取活检。

国际妇产科协会对外阴癌的分期并不适用于黑色素瘤,相反这种分期却可用于其他皮肤癌。Clark 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提出了MM 的组织分类法;Breslow 分期则是根据病变的垂直深度,即从皮肤的颗粒层到病变侵袭的最深部位;还有一种用淋巴结标记作为分期的方法。但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都倾向于Breslow 分期,因垂直深度对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都很有预测意义。

(五)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色素沉着性疾病相鉴别,通过病理活检不难鉴别。

(六)治疗

1.手术治疗

(1)局部广泛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厚度小于1 mm 的早期患者,手术切缘距离病灶2 cm,可不做淋巴结切除。

(2)根治性手术:适用于病变厚度为1~4 mm 者,包括局部广泛切除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如腹股沟淋巴结阳性,需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3)姑息性手术:中晚期MM 患者可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厚度大于4 mm 者,可暂不做淋巴结清扫,经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后,效果明显者,可行分期淋巴结切除。

2.化疗

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可减少复发,对播散型MM。化疗则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常用化疗药物为:CTX、5-FU、MTX、VCR、DTIC、BCNU、CCNU 等。

3.免疫治疗

MM 的自然消退早已被学者们注意到,这种现象提示宿主的免疫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免疫治疗受到重视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包括:卡介苗治疗、白细胞介素-2 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等。

(七)预后

外阴MM 的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在28.6%~35%。影响MM 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时期、原发肿瘤的厚度、侵犯的水平、淋巴结有无转移和治疗手段等。

(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