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治疗
(一)先兆流产
卧床休息,禁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足者可给予黄体酮10~20 mg,每日或隔日肌内注射一次,或hCG 2 000~3 000 U 隔日肌内注射一次。其次,维生素E 及小剂量甲状腺片也可应用。经过治疗,如阴道流血停止,B 超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B 超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 持续不长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
(二)难免流产
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早期流产应及时行刮宫并对刮出物仔细检查,并送病理检查。晚期流产时,子宫较大,出血较多,可用缩宫素10~20 U 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当胎儿及胎盘排出后检查是否完全,必要时刮宫清除宫腔内残留的妊娠物。
(三)不全流产
一经确诊,应及时行刮宫术或钳刮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出血多或伴有休克者应同时输血输液,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完全流产
症状消失,B 超检查宫腔内无残留物,如无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五)稽留流产
处理较困难。处理前应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块收缩试验及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并做好输血准备。口服炔雌醇1 mg,每天2 次,或己烯雌酚5 mg,每天3 次,连用5 天以提高子宫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子宫小于12 周者,可行刮宫术,术中肌内注射缩宫素,若胎盘机化并与宫壁粘连较紧,手术应特别小心,防止子宫穿孔,一次不能刮净,可于5~7 天后再次刮宫。如凝血功能障碍,应尽早使用肝素、纤维蛋白原及输新鲜血等,待凝血功能好转后,再行引产或刮宫。
(六)习惯性流产
染色体异常夫妇应于孕前进行遗传咨询,确定是否可以妊娠,在孕前应进行卵巢功能检查、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查与血型鉴定及其丈夫的精液检查,女方尚需进行生殖道检查,包括有无肿瘤、宫腔粘连,并做子宫输卵管造影和(或)宫腔镜检查,以确定子宫有无畸形与病变,有无宫颈内口松弛等。子宫有纵隔的患者,可于宫腔镜下行子宫纵隔切除术;有宫腔粘连者可用探针横向钝性分离粘连;宫颈内口松弛者应在妊娠前行宫颈内口修补术,或于孕14~18 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术后定期随诊,提前住院,待分娩发动前拆除缝线,若环扎术后有流产征象,应及时拆除缝线,以免造成宫颈撕裂;黄体功能不足或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妇女当有怀孕征兆时,可按黄体功能不足给以黄体酮治疗,每日10~20 mg肌内注射,或hCG 3 000 U,隔日肌内注射一次,确诊妊娠后继续给药直至妊娠10 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并嘱其卧床休息,禁性生活,补充维生素E,注意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对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可予免疫治疗。
(七)流产感染
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尽快清除宫内残留物。若阴道流血不多,应用广谱抗生素2~3 天,待控制感染后再刮宫。若阴道流血量多,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输血的同时,用卵圆钳将宫腔内残留组织夹出,使出血减少,切不可用刮匙全面搔刮宫腔,以免造成感染扩散,术后应继续给予广谱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彻底刮宫。若已合并感染性休克者,在抗感染同时,应积极抢救休克。若感染严重或腹盆腔有脓肿形成。应予手术引流,必要时切除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