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及病理学

二、组织及病理学

(一)正常子宫颈上皮生理变化

子宫颈上皮包括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即扁平上皮)和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二者交界部即鳞-柱交接(SCJ),又称转化区或移行带,此区细胞增生活跃,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鳞-柱交接又分为原始鳞-柱交接和生理性鳞-柱交接。原始鳞-柱交接指胎儿期来源于泌尿生殖窦的鳞状上皮向上生长,到子宫颈外口与子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所形成。原始鳞-柱交接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发生移位,称为生理性鳞-柱交接。

(二)子宫颈移行带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的机制

1.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指暴露在子宫颈阴道部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环境的影响,柱状上皮下未分化的储备细胞增生转化为绝大多数不成熟的鳞状上皮,上皮无表、中、底层之分,且代谢活跃,易受外界刺激发生细胞分化不良、排列紊乱、核异常、有丝分裂增加,或发生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甚至癌变。

2.鳞状上皮化

鳞状上皮化指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膜间并最终替代柱状上皮。

(三)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转归

1.CIN Ⅰ

CIN Ⅰ即轻度非典型增生,指上皮下1/3 层细胞核增大,核浆比例稍增大、细胞核染色稍加深、分裂象少,细胞极性正常。60%~85%能自然消退,但应该检测HPV 状态,并进行随访,若病灶持续2 年,应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2.CIN Ⅱ

CIN Ⅱ即中度非典型增生,指上皮下1/3~2/3 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浆比例增大,细胞核深染、分裂象较多,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极性存在。约20%发展为原位癌,5%发展为浸润癌。

3.CIN Ⅲ

CIN Ⅲ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CIS),指病变细胞几乎或全部侵及上皮全层,细胞核异常增大,核浆比例显著增大,细胞核染色深、分裂象多、形状不规则,细胞拥挤、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4.浸润癌

CIN 病变突破上皮下基膜,浸润间质,即形成浸润癌。

(四)组织学分类

常采用WHO 宫颈恶性肿瘤组织学分类(表3-6)。

表3-6 WHO 子宫颈恶性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年)

(五)巨检

1.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占宫颈癌的80%~85%,分为外生型、内生型、宫颈管型和溃疡型4 种类型。

(1)外生型:最多见,肿瘤向外生长呈菜花状或乳头状,组织脆,易有接触出血,肿瘤多累及阴道。

(2)内生型:肿瘤浸润宫颈深部组织,多有宫颈肥大、变硬,呈桶状,肿瘤多累及宫旁组织。

(3)宫颈管型:肿瘤发生于子宫颈管,多有脉管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

(4)溃疡型:在外生型和内生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合并感染、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空洞,形成火山口样宫颈。

2.腺癌

腺癌占宫颈癌的15%~20%,其中黏液性腺癌最多见。微偏腺癌(宫颈恶性腺瘤)约占1%,是一种少见的子宫颈腺癌;腺鳞癌占3%~5%,含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

(六)转移途径

宫颈癌主要以直接蔓延及淋巴转移为主,晚期可有血行播散。

1.直接蔓延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最多见。

(1)向上:浸润子宫体。

(2)向下:浸润阴道。

(3)两侧:浸润宫旁组织,甚至累及盆腔侧壁,压迫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扩张和肾盂积水。

(4)前后:晚期可浸润膀胱或直肠(少见),形成膀胱阴道瘘或直肠阴道瘘。

2.淋巴转移

研究报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FIGO 分期呈正相关,Ⅰ期~Ⅳ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30%,50%,60%。Henrlken 将盆腔淋巴结区域分为两级,即初级(1 级:Ⅰstation)和次级(2 级:Ⅱstation)。初级盆腔淋巴结包括:宫旁淋巴结、宫颈旁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骶前淋巴结;次级盆腔淋巴结包括: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3.血行播散

宫颈癌血行播散少见,约占5%,远处受累器官常见于肺、骨、肝、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