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一)结石阻塞

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的下端,局部高浓度胆盐刺激引起急性炎症改变,50%~85%合并细菌感染,加快病理改变。细菌入侵,通过血行感染,比较少见,通过胆管到达胆囊是急性胆囊炎时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二)妊娠期的影响

妊娠期本病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妊娠对本病有重要影响:①妊娠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在体内孕激素的作用下,血液及胆汁内的胆固醇浓度增加,胆酸、胆盐的可溶性发生改变,使胆固醇易析出,形成结晶。②孕激素使胆管平滑肌松弛,胆囊增大,排空能力减弱,胆汁淤积易导致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雌激素降低胆囊黏膜上皮对钠的调节,使黏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影响胆囊浓缩功能。有学者报道3 254 名妊娠妇女,胆囊结石及胆泥妊娠中期发生率5.1%,妊娠晚期为7.9%,产后4~6 周为10.2%。也有人报道298 例妊娠妇女超声检查,26.2%见胆囊内胆泥,5.2%见胆囊结石。96%胆泥在产后1 年内消失,而87%胆囊结石仍存在。胆囊炎、胆石症可发生于妊娠各时期,以妊娠晚期更多见。

妊娠期患急性胆囊炎,诊断较非孕期困难,常导致漏诊、误诊,有发生坏死、穿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的倾向,发热、疼痛等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诱发宫缩,引起流产或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