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性月经失调

二、排卵性月经失调

排卵性月经失调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表现为患者虽有排卵功能,但黄体功能异常。

(一)黄体功能不足

1.病因

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或某些生理因素,如初潮、分娩后及绝经前,LH/FSH 比率异常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内膜分泌反应不良,有时黄体分泌功能正常,但维持时间短。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有时月经周期正常,经期延长可达9~10 日,出血多。由于黄体期短,患者不易受孕或孕早期易流产。

3.诊断

患者月经周期缩短,不孕或早期流产;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异常;基础体温双相型,但体温升高幅度偏低,高温相维持时间仅9~10 天即下降子宫内膜显示分泌不良。

4.处理

(1)促进卵泡发育:首选氯米芬,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增生期过长者;溴隐亭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催乳激素水平升高者。

(2)黄体功能刺激疗法:选用绒促性素促进和维持黄体功能。于基础体温上升后开始,隔日肌内注射绒促性素2 000~3 000 U,共5 次。

(3)黄体功能替代疗法:选用天然黄体酮制剂,自排卵后开始每日肌内注射黄体酮10 mg,共10~14 天,可使月经周期正常,血量减少。

(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1.病因

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导致内膜不规则脱落。

2.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 天,经量增多。

3.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如上所述;基础体温双相型,但是下降缓慢,历时较长;在月经期第5~6 日行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见到分泌期子宫内膜,与出血、坏死组织混杂共存。

4.处理

(1)孕激素:自下次月经前10~14 天开始,每日口服甲羟黄体酮10 mg。有生育要求者,肌内注射黄体酮或口服天然微粒化黄体酮,使子宫内膜均转变成为分泌期后同步脱落。

(2)绒促性素:可促进黄体功能,用法同黄体功能不足。

(徐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