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沙可啶引产手术的要点与难点

四、依沙可啶引产手术的要点与难点

依沙可啶引产术根据给药方式分为:羊膜腔内依沙可啶引产术和宫腔内羊膜腔外依沙可啶引产术。用药剂量为80~100 mg,不能超过100 mg。

(一)羊膜腔内依沙可啶引产术

(1)排空膀胱,取平卧位,常规腹部手术部位消毒、铺无菌巾。

(2)根据B 超检查选择穿刺点,尽量避开胎盘附着部位;盲穿一般选择脐耻连线中点,有羊水波动处;或者固定子宫,在宫底下2~3 cm 下腹中线处。

(3)用7 号腰椎穿刺针垂直刺入腹壁和宫壁,当有落空感时,抽出针芯,接上注射器,顺利抽出羊水,即说明针在羊膜腔内。如回抽为血液,可能刺入胎盘,应退针,改变进针方向后再次穿刺。

(4)将装有100 mg 依沙可啶的注射器连接在穿刺针上,回抽,见絮状物,证实在羊膜腔内,将药液缓慢注入羊膜腔内。注射药物过程中,需要注意受术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如果出现,应停止注射药物。

(5)注药完毕,放入穿刺针芯,迅速拔出穿刺针。局部覆以无菌纱布,按压5 分钟。

妊娠周数小的子宫含羊水量少,羊膜腔内穿刺困难,B 超定位后穿刺能提高成功率。或经阴道将子宫向腹部托起后,行羊膜腔穿刺也容易成功。如果第一次穿刺失败,可以另选穿刺点穿刺,一般不超过2 次。否则改为宫腔内羊膜腔外依沙可啶引产术或其他引产方法。

(二)宫腔内羊膜腔外依沙可啶引产术

(1)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

(2)暴露宫颈,消毒宫颈,用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将12~14 号橡皮导尿管经宫颈送入宫腔,置于胎膜和宫壁之间,深约12 cm。在植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者出血时,应改变置入的方向。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尿管接触阴道壁。

(3)置入导尿管后,缓慢注入依沙可啶稀释液(用50~100 mL 注射用水将100 mg 依沙可啶稀释成1‰~2‰的溶液)。然后将导尿管末端折叠、结扎,裹以无菌纱布,送入阴道内,术毕。

(4)24 小时后取出阴道纱布和导尿管。

由于宫腔内羊膜腔外依沙可啶引产术有引起上行感染的风险,现已经逐渐被其他引产方法所替代。

(三)术后观察

通常给药12 小时后开始宫缩,在24 小时后宫缩增强,在48 小时左右流产。胎盘娩出可能会延迟在30 分钟后,大多数病例会有胎膜残留,阴道流血量一般在100 mL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