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头高直位

二、胎头高直位

胎头呈不屈不仰姿势衔接于骨盆入口,其矢状缝与骨盆上口前后径相一致,称为高直位。包括:①高直前位:胎头枕骨向前靠近耻骨联合者,又称枕耻位(图11-12)。②高直后位:胎头枕骨向后靠近骶岬者,又称枕骶位(图11-13)。约占分娩总数的1.08%,报道为0.06%~1.6%。

(一)病因

胎头高直位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头盆不称

头盆不称是胎头高直位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骨盆入口平面狭窄、扁平骨盆、均小骨盆及横径狭小骨盆,特别是当胎头过大、过小及长圆形胎头时易发生胎头高直位。

2.腹壁松弛及腹直肌分离

胎背易朝向母体前方,胎头高浮,当宫缩时易形成胎头高直位。

3.胎膜早破

胎膜突然破裂,羊水迅速流出,宫缩时胎头矢状缝易固定于骨盆入口前后径上,形成胎头高直位。

图11-12 胎头高直前位(枕耻位)

图11-13 胎头高直后位(枕骶位)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由于临产后胎头未俯屈,入盆困难,活跃期早期宫口扩张延缓或停滞;一旦胎头入盆后,产程进展顺利;若胎头不能衔接,表现活跃期停滞。高直后位时,胎头不能进入骨盆入口,胎头不下降,先露部高浮,活跃期早期延缓和停滞,即使宫口开全,由于胎头高浮也易发生滞产、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

2.腹部检查

胎头高直前位时,胎背靠近腹前壁,不易触及胎儿肢体,胎心位置稍高在近腹中线。胎头高直后位时,胎儿肢体靠近腹前壁,有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胎儿下颏。

3.阴道检查

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入口的前后径上,高直前位时,后囟在耻骨联合后,前囟在骶骨前,反之为胎头高直后位。

4.B 型超声检查

高直前位时可在母体腹壁正中探及胎儿脊柱;高直后位时在耻骨联合上方探及眼眶反射。高直前(后)位时胎头双顶径与骨盆上口横径一致。

(三)分娩机制

胎头高直前位临产后,胎儿脊柱朝向母体腹壁,有屈曲的余地,宫缩时,由于杠杆的作用,使胎头极度俯屈,以胎头枕骨在耻骨联合后方为支点,使前囟和额部先后沿骶岬下滑入盆衔接、下降,双顶径达坐骨棘平面以下时,待胎头极度俯屈的姿势纠正后,胎头不需内旋转或仅转45°,以正枕前位或枕前位经阴道分娩。高直后位临产后,胎头枕部及胎背与母体腰骶部贴近,较长的胎头矢状缝,置于较短的骨盆上口前口径上,妨碍胎头俯屈及下降,使胎头处于高浮状态迟迟不能入盆,即使入盆下降至盆底也难以向前旋转180°,故以枕前位娩出的可能性极小。

(四)处理

高直前位时,若骨盆正常、胎儿不大、产力强,应给予阴道试产机会。加强宫缩促使胎头俯屈,胎头转为枕前位可经阴道分娩或阴道助产。若试产失败再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高直后位一经确诊,应行剖宫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