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BV)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在不同年代由于对其病原体的认识不同曾被命名为非特异性阴道炎(1894)、嗜血杆菌阴道炎(1955)、棒状杆菌阴道炎(1963)、加德纳菌阴道炎(1980),1984 年在瑞典召开的专题会上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称细菌性是因阴道内有大量不同的细菌,称阴道病是因为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BV 时,阴道内产生H2O2 的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厌氧菌(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紫单胞菌、类杆菌、阴道阿托波菌等),以及人型支原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可增加100~1 000 倍。随着这些微生物的繁殖,其代谢产物使阴道分泌物的生化成分发生相应改变,pH 升高,胺类物质(尸胺、腐胺、三甲胺)、有机酸,以及一些酶类(唾液酸酶、黏多糖酶等)增加。胺类物质可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并有臭味。酶和有机酸可破坏宿主的防御机制,如溶解宫颈黏液,促进微生物进入上生殖道,引起炎症。但微生物群发生改变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多个性伴侣、频繁性变或阴道灌洗使阴道碱化有关。碱性环境不利于乳杆菌的黏附和生长,而利于加德纳菌等厌氧菌的生长,从而引发BV。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
(三)诊断
目前有两种诊断标准,Amsel 临床诊断标准,以及革兰染色Nugent 评分诊断标准,前者临床应用较多,后者多用于研究及有条件的单位。BV 的Amsel 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 项中有3 项阳性即可临床诊断BV。
(1)匀质、稀薄、白色的阴道分泌物。
(2)阴道pH>4.5。
(3)胺臭味试验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1~2 滴,产生一种烂鱼肉样腥臭气味,这是由于胺遇碱释放氨所致。
(4)线索细胞阳性:取少许分泌物放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合,高倍显微镜下寻找线索细胞。线索细胞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颗粒状物即各种厌氧菌,尤其是加德纳菌,细胞边缘不清。BV 为阴道正常菌群失调,细菌定性培养在诊断中意义不大。目前研究显示厌氧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可用于BV 的辅助诊断,但尚未得到公认。该病应与其他阴道炎相鉴别(表1-3)。
表1-3 细菌性阴道病与其他阴道炎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
有症状者均需治疗,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但因BV 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及子宫切除后断端感染,对无症状但需进行宫腔手术操作的患者均需治疗。BV 的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克林霉素。局部用药与口服用药疗效相似,治愈率80%左右。
1.具体方案
推荐方案:甲硝唑400 mg,口服,每日2 次,连服7 口;或甲硝唑阴道栓(片)200 mg,每晚1 次,连用5~7 日;或2%克林霉素软膏阴道涂布,每次5 g,每晚一次,连用7日。替代方案:替硝唑2 g,口服,每日一次,连服3 日;或替硝唑1 g,口服,每日一次,连服5 日;或克林霉素300 mg,口服每日2 次,连服7 日。
2.性伴侣的治疗
本病虽与多个性伴侣有关,但对性伴侣给予治疗并未改善治疗效果及降低其复发,因此,性伴侣不需常规治疗。
3.随访
治疗后若症状消失,无须随访。对症状持续存在或症状反复出现者,需接受随访。
(五)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BV 与不良妊娠结局(如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等)有关,对妊娠合并BV 进行治疗唯一确定的益处是缓解阴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潜在的益处是降低BV 相关感染的并发症和减少其他STD 感染或HIV 的风险。目前认为,无须常规对孕妇进行BV 筛查,但对有症状的BV 孕妇及无症状早产高风险孕妇均需筛查及治疗。治疗方案为甲硝唑400 mg,口服,每日2 次,连用7 日;或克林霉素300 mg,口服,每日2 次,连用7 日。治疗后需要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