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治疗
目前尚无有确切疗效的方法。治疗以前,应分析病因并认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轻症患者多不需用药物治疗。可针对其有关病因,给予卫生指导,使患者对本症的形成及防治有充分的理解,并通过休息和调节体位缓解盆腔血流瘀滞。重症患者需采用药物治疗,严重者酌情选用介入或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孕激素
高剂量孕激素,如醋酸甲羟黄体酮30 mg,口服,每天一次,治疗3~6 个月,据报道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往往症状复发。国外学者报道达芙通10 mg,口服,每天2 次,持续6~12 个月,在最后3 个月,症状开始明显缓解,疼痛评分(VAS)在治疗后第6 个月起明显降低。国内也有类似报道,但仅4 例不能得出结论,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2.避孕药
可用以孕激素为主,含有低剂量雌激素的避孕药,效果尚不明确。而一项对长效皮下埋植避孕针implanon(地索高诺酮缓释剂)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表明,它可有效缓解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的不适症状,自用药第6 个月起显效,持续观察一年疗效未减。但该研究样本数较小(用药组12 例,对照组13 例),结论仅供参考。
3.GnRH 类似物
多数报道认为,采用GnRH 类似物可取得与孕激素治疗相当的疗效。一项土耳其开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47 位确诊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患者随访了一年,比较醋酸戈舍瑞林(3.6 mg,皮下注射,6 个月)与醋酸甲羟黄体酮(30 mg,口服,6 个月)的疗效,发现无论在客观指标(血管造影)的改善上,还是在主观指标(如疼痛的缓解、性功能的改善,以及焦虑与抑郁的减轻)好转程度上戈舍瑞林都显著优于醋酸甲羟黄体酮。但GnRH 类似物的花费更高,且长期应用可有与雌激素水平低下相关的严重副作用,故实际应用中还需慎重。而有关应用该药更远期的随访还未见报道。
4.中药
根据“通则不痛”的道理,采用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如丹参、红花、川芎、当归、桃仁、蒲黄、炒灵脂等)及推拿疗法,均有一定的效果。国内有关中药治疗本病取得疗效的不少,有报道对38 例盆腔瘀血综合征,给予地奥司明(daflon,微粒化黄酮类化合物,改善微循环)1.0 g,每天2 次,于每日午、晚饭后口服,连用3 个月;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16 mL+10%葡萄糖液500 mL,每日一次,10 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 天,治疗2~3 个疗程,以疼痛缓解4 周无复发为标准,有效率为81.6%。但病例数较小,需扩大样本并辅以长期随访才能得出有效结论。
5.止痛治疗
多学科的心理治疗联合镇痛治疗也是很重要的,有报道认为,醋酸甲羟黄体酮联合止痛治疗更为有效。
(二)介入治疗
适合病情较重,影响日常生活,而保守治疗无效者。
1.卵巢静脉栓塞
经股静脉或经皮向双侧卵巢静脉内注入血管硬化剂,或采用5~15 mm 的不锈钢圈进行卵巢静脉和临近扩张的盆腔静脉的栓塞,该方法创伤较小,但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文献报道的有效率在60%~100%,其技术失败主要与解剖变异有关。有作者比较栓塞与全子宫加卵巢切除的疗效,发现栓塞更为有效,但该报道仅为一年内的疗效,更远期的疗效未见报道。有学者建议将其作为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Kwon 等报道67 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使用卵巢静脉线圈栓塞,其中1 例发生线圈游走至肺循环,另一例线圈游走至左肾静脉,当时即取出,并未发生临床并发症,总的疼痛显著缓解率达82% (55/67)。
2.卵巢动脉灌注
有人采用经皮腹壁下动脉穿刺,在X 线透视下将导管远端置于卵巢动脉起始点、腰1~2 水平,行动脉灌注。用5%葡萄糖2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每日灌注一次,连续15~20 天,共治疗30 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其腹痛症状缓解率达80%,优于对照组的30%缓解率。
(三)手术治疗
适合病情较重,影响日常生活,而药物保守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无效者。
1.圆韧带悬吊术、骶韧带缩短术及阔韧带裂伤修补术
用手术将后倒的子宫维持在前倾位,理论上能使肥大的子宫体及子宫颈缩小,盆腔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方法是,将圆韧带分为三段,一折三,将三段缝成一条加强的圆韧带子宫附着部,外侧端缝在腹股沟内环处。如术中发现阔韧带裂伤,还可同时进行修补,从宫颈与宫颈旁腹膜连接处开始,用4 号丝线间断缝合逐渐向外修补。国内有学者对35 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行了电视腹腔镜辅助下的圆韧带缩短术,术后随访6 个月至1 年,其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明显改善或全部消失,尤其性交痛与盆底坠痛的症状在术后2 个月全部消失。但也有报道13 例患者采用该术式,术后2 例分别于2 年、3 年出现复发,再次行子宫全切术而获治愈阔韧带筋膜横行修补术,术后分娩需行剖宫产,否则会使手术失败。
2.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对于40 岁以上已完成生育,而又病情严重者,可以做此选择。可同时切除曲张的盆腔静脉,特别是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但创伤较大,有报道约1/3 的患者术后仍有下腹痛不能缓解,提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发病仍有更复杂的因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