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名
2025年11月03日
一、命名
VIN 的命名一度比较混乱,曾被称为鲍文病(Bowen disease)、Queyrat 增生性红斑、单纯性原位癌。1986 年ISSVD 将其统一命名为VIN,并分为VIN Ⅰ、Ⅱ和Ⅲ。然而,随着对VIN 病程认识的逐渐加深,VIN Ⅰ~Ⅲ的分级标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自然病程发展。一方面,临床研究并无证据表明VIN 在病程中也是经历由VIN Ⅰ至VIN Ⅲ的发展过程。
VIN Ⅰ多数为一种反应性改变或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影响,并无证据表明VIN Ⅰ是一种癌前病变。另一方面,VIN Ⅰ的诊断在不同的病理学家之间重复性极差;VIN Ⅱ、VIN Ⅲ的形态学变化的差异较能明确区分。此外,近来研究证实,VIN 也分为HPV 感染相关型与HPV 感染不相关型,它们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上均有所不同。因此,2004 年,ISSVD 对VIN 分类定义进行了重新修正(表3-1)。
表3-1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分类及特征(ISSVD,2004)

2004 年VIN 新的定义仅指高级别VIN 病变(即原VIN Ⅱ及VIN Ⅲ)。依据病理形态学、生物学及临床特点将VIN 分为两类。
1.普通型VIN
与高危型HPV 感染相关,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超过30%的病例合并下生殖道其他部位瘤变(以CIN 最常见),与外阴浸润性疣状癌及基底细胞癌有关。普通型VIN 包括以下3 种亚型:疣型VIN、基底细胞型VIN、混合型VIN。
2.分化型VIN
与HPV 感染无关,病变在苔藓硬化基础上发生,形态主要为溃疡、疣状丘疹或过度角化斑片。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多不伴其他部位病变,与外阴角化性鳞状细胞癌有关。此外,外阴Paget 病等其他不能归入上述两类的VIN 病变归入未分类型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