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

二、病理

(一)病理变化

胎盘早剥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

(二)病理分型

按病理类型,胎盘早剥可分为显性、隐性及混合性3 种。①底蜕膜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胎盘剥离面随之扩大,血液冲开胎盘边缘并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经宫颈管向外流出,称显性剥离或外出血。②如果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或胎先露部固定于骨盆入口,使胎盘后血液不能外流,而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即为隐性剥离或内出血。③内出血时胎盘后血液越积越多,宫底随之升高。当出血达到一定程度时,血液最终会冲开胎盘边缘及胎膜而外流,或偶有出血穿破胎膜溢入羊水中成为血性羊水,称为混合型出血。

(三)子宫胎盘卒中

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随着胎盘后血肿压力的增加,血液逐渐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瘀斑,称为子宫胎盘卒中。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严重的胎盘早剥可以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从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中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肾等脏器的毛细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脏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