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源性休克
2025年11月03日
六、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衰竭或心功能不足所致,心排血量降低是其基本的病理生理。影响心脏搏出量的主要因素为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妊娠合并心脏内源性缺陷,如先天或后天的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肺动脉栓塞及妊娠特有的围生期心肌病等均可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另外,产科各类休克的严重阶段都最终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而并发心源性休克。
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中,如左室流出道狭窄型(瓣膜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其心输出量固定,当妊娠晚期或围分娩期,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尤其在第二产程或产后出血、硬外麻醉等情况下),心排血量不能与之相适应变化,从而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加强此类患者孕前咨询和分娩期的管理,加强麻醉管理及防治产后出血的发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对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虽然能耐受非孕期甚至孕期的心脏负荷,但正常分娩中氧耗与输出量需增加一倍以上才能满足孕妇的需要,如此类患者发生心功能不能适应分娩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容易引起心源性休克,必要时应予体外临时起搏器以保证一定的心率以提供足够的心排血量。
妊娠合并心肌梗死或者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围生期心肌病等均可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不能供给全身备脏器足够的血氧,造成心源性休克。
其他各种休克造成容量减少,前负荷不足,影响心功能,另外由于各种休克引起冠状动脉血供不足,造成心肌受损等均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心源性休克处理重要的是维持心排血量,通过容量复苏保持一定的前负荷,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可应用多巴胺、间羟胺与多巴酚丁胺等)、防治心律失常,必要时应用合适的正性肌力药物,如强心苷等。强调不同类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分娩期及麻醉的特殊管理,防治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