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风疹病毒感染
(一)发病特点
风疹病毒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染,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妊娠早期初次感染可引起流产或胎儿畸形。过去很少注意其与妊娠的关系,直到1941 年Gregg、Swan 等人进一步调查研究,证实了在妊娠头2 个月内感染流行性风疹的妇女,婴儿很少受到影响。眼的缺陷常发生在怀孕第3 个月孕母受感染时;耳的缺陷发生较晚,多在怀孕第4 个月孕母受到感染时。
1.病原学
风疹病毒是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中唯一的成员,其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与披膜病毒相似。风疹病毒为圆形单链RNA 病毒,周围有外膜,直径50~70 nm,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披膜病毒无交叉反应。人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风疹病毒不耐热,56℃30 分钟可失活,在60℃下可长期保存。
2.发病机制
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易感者,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先在局部黏膜,继而在颈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和耳后淋巴结增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此后病毒经血流到皮肤、结合膜、关节部位,引起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炎,极少数情况下可到达脑组织,引起脑炎。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通过血流感染胎盘,并侵袭胎儿,在早孕时感染风疹病毒,则阻碍胚胎发育或影响脏器形成,引起流产或各种各样的先天性畸形;在胚胎器官形成后或妊娠后期感染,则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风疹病毒最先累及各脏器血管内膜,引起坏死,最后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内膜增厚或瘢痕形成,导致各脏器动脉弥漫性改变。最常累及的器官有心、肾、肺、肝、脑、眼、耳、骨髓、脾等。所有的病变不一定在出生后全部出现,有的可延长至出生后数周或数年才出现。
(二)临床表现
(1)孕妇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4~21 天,症状轻,主要表现为感冒症状、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发热1~2 天后出现皮疹,于颜面部、躯干、四肢发生弥漫性似麻疹样红斑丘疹,周围充血,多在1~3 天自然消退。可出现周身淋巴结肿大,多在耳后、颈部,以及头痛、关节肌肉痛等。病程为数天至2 周,预后良好。但孕妇受感染后往往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畸形。
(2)先天性感染:风疹病毒能诱发胎儿广泛感染,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中很多为先天性缺陷。临床症状可于出生后发生,也可在出生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出现。产生的缺损可以是单一或多重的。眼损害以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率最高(55%~66%),多为双侧性,常与小眼症并发。听力障碍可以是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唯一表现,70%为双侧性,可于出生第一年后变坏,也有听力正常突然发展为听力丧失。心血管损害以动脉导管未闭最多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次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是小头畸形,此系胚胎期脑炎的后果。
母体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出生的婴儿常常较小,营养不良,并且喂养困难,婴儿常出现典型的三联畸形——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和耳聋。
(三)临床诊断
1.孕妇感染的诊断
约有一半先天性风疹婴儿,其母亲在妊娠期没有出疹的病史,其余的母亲虽有出疹病史,但没有诊断为风疹。所以风疹不能依靠临床做出诊断。怀疑妇女有风疹时,也就是当有风疹接触史时,就应考虑有亚临床感染,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以确诊,游离病毒虽可做出诊断,但血清学方法更为迅速而可靠。根据流行病史、前驱期短、上呼吸道炎症轻、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并有特殊斑丘疹可做出诊断。不典型病例应取咽拭子分离病毒和抗体测定。如检出抗风疹IgM 抗体,表明有风疹近期感染,或恢复期血清抗风疹IgM 抗体升高4 倍以上也有诊断意义。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
母亲与孕期患风疹或有风疹接触史,新生儿出现先天性缺损症状,通过病毒游离及血清学方法可以证实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在出生后前几周可以从鼻咽排泄物或尿中游离出病毒,并具有重要价值。尿中排出病毒可达到出生后12 个月,某些病例在4 岁时尚能从白内障游离出病毒。新生儿期脐血或血液中出现风疹IgM 抗体,提示有风疹病毒感染,阳性试验可达出生后3~6 个月。
(四)治疗及诊治流程
治疗仅为对症疗法,无特殊治疗方法。孕妇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出现高热、头痛可用解热镇痛药;咳嗽则予祛痰止咳。孕早期风疹应劝孕妇做治疗性人工流产;孕中期感染的孕妇应做产前诊断,排除胎儿畸形。
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的治疗也是对症的,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加用洋地黄,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以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为宜,对于发育上的缺陷或畸形应尽量予以矫治,但效果不大。
(五)预防
目前,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预防可以通过风疹主动免疫。风疹疫苗在95%以上易感者中产生良好的抗体反应,而不良反应相当少见,接种后3 个月内应避免受孕。在美国,曾发生在孕期,因疏忽而接种了疫苗,胎儿感染风疹病毒的危险性为20%。同时有报道从妊娠产物及胎儿中曾游离出疫苗病毒,故孕期接种是禁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