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断

三、诊断

CIN 诊断应遵循“三阶梯式”诊断程序——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宫颈细胞学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为最简单的CIN 辅助检查方法,可发现早期病变。凡婚后或性生活过早的青年应常规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并定期复查(每1~3 年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存在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率。炎症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故应按炎症治疗3~6个月后再重复检查。目前,国内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报告形式采用两种分类法;传统的巴氏5 级分类与The Bethesda System 分类(简称TBS 分类)。巴氏5 级分类法虽然简单,但其各级之间的区别无严格的客观标准,不能很好地反映癌前病变,并受检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假阴性率高(>20%)。为使细胞学、组织病理与临床处理较好地相结合,1988 年美国制订了TBS 命名系统,并于2001 年进行了修改,目前国外多采用此分类法(表3-5)。

表3-5 Bethesda2001 宫颈细胞学报告(部分内容)

续表

若发现异常细胞(巴氏分类Ⅱ级及Ⅱ级以上或TBS 中异常上皮细胞)应作阴道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HPV 检测

高危型HPV DNA 筛查可作为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分流,及宫颈病变治疗后病灶残留、复发判定、疗效评估与随诊。HPV DNA 第2 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HPV 检测技术,快速导流杂交芯片技术可进行HPV 感染的分型。

(三)阴道镜检查

可了解病变区血管情况。注意宫颈移行带区内醋酸白色上皮、毛细血管形成的极细红点、异形血管;由血管网围绕的镶嵌白色或黄色的上皮块。在上述病变区域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阴道镜不能了解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刮取宫颈管内组织(ECC)或用宫颈管刷取材作病理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也可能会漏诊重要病变,若未发现CIN Ⅱ、CIN Ⅲ,则应随访。

(四)宫颈活组织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为诊断CIN 的最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见病灶均应作单点或多点活检。如无明显病灶,可选择宫颈移行带3、6、9、12 点处活检,或阴道镜指引下在碘试验不染色区取材,提高确诊率。但对于以下情况应采取宫颈诊断性锥形切除术:①阴道镜检查无法看到病变的边界或未见到鳞柱交界部位。②主要病灶位于宫颈管内。③宫颈细胞学检查为HSIL,而阴道镜下活检为阴性或CIN Ⅰ。④ECC 所得病理报告为异常或不能肯定。⑤疑为宫颈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