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原则为: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积极处理原发病,同时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补充耗损的凝血因子,保护和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1.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及早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是提高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救治成功率的根本保证。临床有凝血功能障碍高发的产科并发症和并发症或发生各种原因所致的产后出血,都应该及时进行相关出血、凝血指标的测定。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物、D-二聚体、PT、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可以监控病情的演变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2.积极治疗原发病
病因治疗是首要治疗原则,只有去除诱发因素,才有可能治愈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
3.纠正休克
出血隐匿时休克症状可能为首发症状。
4.补充凝血因子
各种病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中,大都有凝血因子的异常。因此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是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可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含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单采血小板、红细胞等血制品来解决。
(1)血小板:血小板低于(20~50)×109/L 或血小板降低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时使用。可输注血小板10 U,有效时间为48 小时。
(2)新鲜冰冻血浆:是新鲜抗凝全血于6~8 小时内分离血浆并快速冰冻,几乎保存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使用剂量10~15 mL/kg。
(3)冷沉淀:输注冷沉淀主要为纠正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如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1.5 g/L不必输注冷沉淀。冷沉淀常用剂量1~1.5 U/10 kg。
(4)纤维蛋白原:输入纤维蛋白原1 g 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25 mg/dL,一次可输入纤维蛋白原2~4 g。
(5)凝血酶原复合物,含因子Ⅴ、Ⅶ、Ⅸ、Ⅹ,可输注400~800 U/d。
(6)近年研究发现,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F Ⅶa)可用于治疗常规处理无效的难治性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产后出血患者应用rF Ⅶa 的先决条件如下。①血液指标:血红蛋白>70 g/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纤维蛋白原≥1 g/L,血小板≥50×109/L。②建议用碳酸氢钠提升血液pH 至≥7.2(pH≤7.1 时,rF Ⅶa 有效性降低)。③尽可能恢复体温至生理范围。
rF Ⅶa 应用的时机是:①无血可输或拒绝输血时。②在代谢并发症或器官损伤出现之前。③在子宫切除或侵入性操作前。推荐的用药方案是:初始剂量是40~60μg/kg,静脉注射;初次用药15~30 分钟后仍然出血,考虑追加40~60μg/kg 的剂量;如果继续有出血,可间隔15~30 分钟重复给药3~4 次;如果总剂量超过200μg/kg 后效果仍然不理想,必须重新检查使用rF Ⅶa 的先决条件,只有实施纠正措施后,才能继续给100μg/kg。
5.肝素的应用
在DIC 高凝阶段主张及早应用肝素,禁止在有显著出血倾向或纤溶亢进阶段应用肝素。
6.抗纤溶药物的应用
在DIC 患者中,可以在肝素化和补充凝血因子的基础上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等。
总之,凝血功能障碍性产后出血是产后出血处理中最难治的特殊类型,除了按常规的产后出血处理步骤和方法进行外,更要注重原发病因素的去除和DIC 的纠正,同时要注重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谷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