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及其处理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感染

放置IUD 是否增加感染的发病率尚有争议。术后近期的急性感染多因原患有生殖道炎症、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以及术后性生活过早,使细菌从宫颈进入宫腔;或者是子宫穿孔未及时发现等所致。其次是IUD 本身带尾丝,可能会成为阴道细菌进入宫腔的通道,引起上行感染。有学者发现放置IUD 后20 天时,患急性盆腔炎的风险增加6 倍,此后逐渐降低。因此,要特别强调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术中无菌操作。如果术后出现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应积极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对症治疗。症状严重、治疗无效时,须将IUD 取出。

(二)子宫出血

(1)放置IUD 后24 小时内或者术后流血7~14 天,出血量大于100 mL,即可诊断为放置IUD 后子宫出血。

术后24 小时内出血,是组织损伤所致。少量出血多为损伤子宫内膜的表现,给予止血药治疗,一般会停止。大量出血应考虑子宫穿孔的可能,建议立即行B 超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剖腹探查。放置IUD 术后数天的出血,多为IUD 压迫子宫内膜致其坏死、感染所致,应给予止血和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取出IUD。如果是人工流产术后放置IUD,应考虑胚胎组织残留的可能,应行B 超检查,明确诊断,行取出IUD 和清宫术。

(2)放置IUD 后常常合并淋漓不断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尤以最初3 个月明显,多持续到放置IUD 后半年左右。这是影响IUD 接受性和续用性的主要原因。近期有研究发现宫腔镜下见放置IUD 后,内膜明显充血水肿、血管扩张、有斑点状出血,其中以IUD 压迫区为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组织学有明显损伤表现和发育不同步现象,详见表7-1。超微结构发现表浅微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基底膜断裂,详见表7-2。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①吲哚美辛25~50 mg,tid。②氨基己酸2~4 g,tid。③云南白药0.4 g,tid。若治疗无效,应取出IUD;2~3 个月后再放其他类型IUD 或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表7-1 放置IUD 后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学表现

表7-2 放置IUD 后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变化

续表

(三)子宫穿孔

IUD 引起部分或全部子宫肌层损伤,而浆膜层完整,称为不完全性子宫穿孔;如果浆膜层也损伤,则称为子宫穿孔。IUD 离开正常子宫腔,称为IUD 异位。子宫穿孔有急性穿孔和慢性穿孔之分。前者多见于放置IUD 手术过程中,导致IUD 异位于腹腔、阔韧带、直肠子宫窝等子宫之外部位。后者多见于IUD 与子宫腔不适应如IUD 过大、子宫腔相对过小、子宫畸形等,IUD 压迫宫壁,引起子宫收缩,使IUD 嵌入子宫肌层所致;或者IUD 断裂、变形,尖锐部分刺伤宫壁,嵌顿于宫壁中。嵌顿的IUD 进而刺激子宫收缩,进而部分IUD、整个IUD 被逐渐挤压出宫腔外,造成IUD 异位于子宫外。

子宫穿孔常见于哺乳期子宫、子宫过度屈曲、畸形子宫、剖宫产后瘢痕子宫或者术者技术问题或责任心不强,术中子宫位置辨认不清等情况下。子宫穿孔时,往往有落空感,呈“无底洞”感,即放入宫腔内的器械遇不到阻力,其深度远远超过妇科检查预计的或探测的宫腔深度。患者会突感下腹剧痛或微痛,如损伤到子宫血管,可能出现内出血,甚至休克;如果损伤肠管,可能会引起感染、弥漫性腹膜炎,严重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死亡。因此,一旦发现子宫穿孔或可疑子宫穿孔,应立即停止操作。如果尚未放器,放弃放置IUD,严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如果没有内出血和腹膜刺激症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IUD 已进入腹腔,经过B 超或X 线片证实,有急腹痛时,应立即行腹腔镜手术取出。如果穿孔过大或位于阔韧带内,必要时行剖腹探查。出现肠损伤,应立即修补肠管或部分肠管切除。

(四)IUD 异位

在临床上,绝大部分的IUD 异位无症状,多在随访、带器妊娠或取器时发现,少数患者因腰腹不适或不规则阴道出血时发现。异位于腹腔、损伤脏器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由于IUD 异位无典型症状,IUD 异位的诊断常常需要依据辅助检查。B 超能识别任何材料制作的IUD,能准确判断其下移、嵌顿的情况,定位较X 线定位准确,并且没有创伤性,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对于超声下宫内未见IUD 者,不应单纯认为是IUD 脱落,应行X 线检查,明确诊断。一旦发现IUD 异位,应尽早取出。取出方法应视异位的部位而异。若IUD 嵌入表浅内膜,用刮匙刮除内膜即可取出;若嵌入浅肌层,IUD 为圆形,可剪断环缘,牵拉一端取出;若为T 形IUD 可从阴道自宫颈口钳夹住IUD 拉出。取出困难者可以在B 超监视下或宫腔镜下取出更为理想。若IUD 嵌入深肌层达浆膜层甚至异位于腹腔,应先将IUD 定位后开腹或在腹腔镜下取出。若IUD 异位于直肠子宫窝,可以经后穹窿切开取出。

(五)IUD 下移与脱落

早在1994 年有学者提出B 超诊断标准,将IUD 上缘到宫底外缘的距离>17 mm 定为诊断IUD 下移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补充IUD 下缘接近宫颈内口甚至达颈管水平者,均为IUD 位置下移。造成IUD 下移的原因主要是子宫对IUD 的排异作用而发生收缩所致。与放器者年龄、孕产次、子宫形态、大小与位置及放器类型、时机有密切关系,其中IUD 形状、型号与宫腔形状不适应最为重要。其次是年龄,与年轻妇女子宫敏感性高,较容易通过收缩使IUD 的位置移动有关。此外,哺乳期子宫较小,停止哺乳后子宫逐渐恢复正常,从而使IUD 与子宫大小不成比例,相对型号偏小的IUD 降至子宫下部。此外,IUD的下移、脱落与IUD 的类型相关。近期研究发现吉妮环在放置后第1 年的脱落率为5.3%,而T380 的脱落率为2.5%;此后吉妮环的脱落率下降,到第8 年时为9.1%;而T380 此时的脱落率为6.1%。而吉妮环的下移率较低,第1 年时吉妮环的下移为0.6%,而T380 的为1.9%;至第8 年时分别为1%和4.4%。而IUD 下移和脱落无疑会发生妊娠,导致流产率增加,是影响避孕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现IUD 下移应尽早取出。

(六)带器妊娠

约50%是由于IUD 位置下移所致,也可因IUD 相对过小发生,二者均可导致IUD 与子宫内膜接触面积不足,为受精卵着床提供了发育正常的子宫内膜,使受精卵着床并发育成长。有文献报道IUD 使用年限与带器妊娠有关,如含铜的IUD 中铜可因溶蚀而逐渐消耗,至第5 年时铜离子的释出量已由最初的40μg/d 降至6.1μg/d,抗生育作用减弱,带器妊娠率增加。通常认为带器妊娠有致胎儿畸形的可能,所以带器妊娠一经诊断,应主张终止妊娠并将IUD 取出。有学者曾追踪10 名带器妊娠的妇女,5 名在孕早期及中期人工终止妊娠,2 名在早孕期自然流产,3 名足月分娩,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未发现IUD 有直接致畸作用,仅有1 个婴儿上唇轻度受损及鼻中隔偏移。因此,作者认为带器妊娠虽然属于异常,但并未导致致命的畸形。但是观察的样本量太小,带器妊娠是否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尚有待于大样本的研究。

(七)异位妊娠

近年来,随着盆腔炎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异位妊娠诊断手段的进步,异位妊娠发病率也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放置IUD 是否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仍有争议。目前尚未发现IUD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病率的证据。由于IUD 的避孕机制是抗孕卵着床,并不抑制排卵,部分含孕激素的IUD 能影响输卵管的蠕动,与未放置IUD 者的异位妊娠相比,放置IUD 后的异位妊娠更容易着床在输卵管壶腹部和伞端,卵巢妊娠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临床上放置IUD后的异位妊娠常无停经史,以腹痛、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所以放置IUD 后出现腹痛和不规则阴道出血时,应考虑有异位妊娠的可能,应仔细检查,减少误诊。一旦发生带器异位妊娠,应及时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并将IUD 取出。

(八)腰酸、腹痛

IUD 作为异物刺激子宫收缩,导致腰酸腹痛;也可能是IUD 过大刺激子宫收缩所致。轻者不需治疗,重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无效者应将IUD 取出。

(九)白带增多

白带增多是由于IUD 引起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及异物反应所致,并非感染,不必治疗。如果患者不能忍受,应取出IUD。

(李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