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检查

五、检查

(一)体格检查

患者的体征与上述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称,腹部检查的唯一体征是压痛,多数位于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2/3 的范围,疼痛一般不显著,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大腿与臀部可有静脉曲张。妇科检查时会阴可见静脉充盈甚至曲张,阴道黏膜常有紫蓝着色,宫颈肥大、水肿,周围黏膜紫蓝着色,有时可在宫颈后唇看到充盈的小静脉,分泌物多,子宫后位,可稍大呈球形,也可正常大小;卵巢可囊性增大,子宫、宫旁、宫骶韧带有触痛是本综合征最突出的征象。部分患者自觉乳房内有硬结,但检查只是扪及乳头下方弥漫性肿大的乳腺组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二)辅助检查

(1)彩色超声多普勒:可观察子宫旁动静脉的血流信息,静脉丛的分布范围、形态,测量管径与静脉流速。由于该检查无创伤、直观、简便、重复性好,已成为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和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之一。

经腹二维超声检查应用较早,但由于受膀胱充盈程度、肠道气体的干扰及腹壁脂肪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检出率较低。经阴道超声由于高频探头直接靠近宫颈,其对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检出率要优于经腹超声。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成像可对盆腔血管进行全面扫查,立体成像,通过3 天工具对所获取的原始三维数据进行重复编辑、切割和处理,可从不同角度或空间动态观察血管分布、形态和范围,以判断盆腔静脉曲张的病变程度。

本病典型的二维超声表现为:子宫可轻度增大,肌层内可见较细管道样不均质表现,部分病例卵巢体积增大,子宫、宫颈静脉、两侧卵巢静脉迂曲扩张;表现呈“串珠状”或“蜂窝状”无回声区;增多、迂曲、扩张的盆腔静脉呈“蚯蚓”状聚集成团,血管直径增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为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团块信号,血流较缓,色彩较暗,彩色斑块之间以交通支连接形成不规则的“湖泊”样彩色斑。脉冲多普勒显示为连续、低速、无波动静脉频谱。加用能量图(CDE)能补充彩色多普勒在低速血流和取样角度不好等血流信号不佳的图像,同时能区分盆腔内血管与其他血液性病变。

盆腔瘀血综合征在B 超下可分为轻、中、重度。正常情况下盆腔静脉走向规则,无明显迂曲,直径<0.4 cm。①轻度:可见静脉平行扩张,静脉丛较局限,静脉内径0.5~0.7 cm,静脉丛范围≤2.0 cm×3.0 cm,静脉流速7 cm/s,子宫静脉窦<0.3 cm。②中度:静脉聚集成类圆形蜂窝状团块,静脉内径0.7~0.9 cm,静脉丛范围(3.0 cm×4.0 cm)~(4.0 cm×5.0 cm),静脉流速4~7 cm/s,子宫静脉窦0.3~0.4 cm。③重度:为静脉不规则囊状怒张,静脉丛团增大,并可见2~3 组静脉丛同时受累,相互连通成大片的静脉丛,静脉内径0.9~1.1 cm,静脉丛范围≥4.0 cm×3.0 cm,静脉流速≤3.0 cm/s,子宫静脉窦0.5~0.6 cm。

(2)盆腔静脉造影:可直观显示盆腔静脉丛的轮廓,是盆腔瘀血综合征的确诊手段。

具体做法:在月经干净后5~7 天内,使用16 号18 cm 长穿刺针,刺入子宫底肌壁0.4~0.6 cm,然后连接到高压注射器上,以0.7 mL/min 的速度连续注射76%的复方泛影葡胺溶液20 mL。当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充盈最佳时快速照片1 张,然后每隔20 s 摄片1 张,直到注射完毕后60 s,至少4 张,也可以拍到盆腔对比剂完全廓清为止。

正常情况下对比剂在盆腔内的廓清时间为20 s 内,而盆腔瘀血综合征时盆腔静脉曲张,造影剂在盆腔的廓清时间延长。根据盆腔静脉造影的结果,Beard 等将盆腔瘀血综合征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前者卵巢静脉直径5~8 mm,对比剂廓清时间20~40 s,后者卵巢静脉直径>8 mm,对比剂廓清时间超过40 s。另有学者将盆腔瘀血综合征分为轻、中和重三型,具体标准如下:轻型指卵巢静脉直径10~15 mm,对比剂廓清时间20~40 s;中型指卵巢静脉直径16~20 mm,对比剂廓清时间40~60 s;重型指卵巢静脉直径>20 mm,对比剂廓清时间超过60 s。用卵巢静脉最大直径、对比剂廓清时间,以及卵巢静脉丛瘀血程度等三项指标进行评分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和89%。

盆腔静脉造影还可以通过数字减影技术。将动脉导管插入髂内动脉,注射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录制造影显像全过程或在盆腔血管开始显像时开始拍摄第1 张片,每10~20 s 拍摄1 张,直到对比剂注射后60 s。两种方法的判断标准基本相同。该检查较普通的盆腔静脉造影更为清晰全面,诊断明确,但操作复杂,费用较高,故临床应用尚未推广。

有学者经比较造影与盆腔超声、MRI 及腹腔镜等检查方法后,认为造影更为经济有效。且造影除用于本病的诊断外,还可用于静脉栓塞治疗。

(3)逆行卵巢静脉造影术:该方法采用经股静脉穿刺后选择性地对双侧卵巢静脉进行造影检查,可以明确盆腔静脉的充盈程度,有学者认为,逆行卵巢静脉造影术是盆腔瘀血综合征诊断的最可靠方法,此外,它还可用于治疗。逆行卵巢静脉造影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下如。卵巢静脉增粗扩张,直径>10 mm;子宫静脉丛扩张;卵巢周围静脉丛扩张;盆腔两侧静脉交叉明显丰富,以及外阴阴道静脉丛充盈。

(4)腹腔镜检查:属微创检查,是目前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最好的方法之一。本病在腹腔镜下的典型表现为子宫后位,表面呈紫蓝色瘀血状或黄棕色瘀血斑及浆膜下水肿,可看到充盈、曲张的子宫静脉,两侧卵巢静脉丛像蚯蚓状弯曲在宫体侧方,可以不对称,有时一侧卵巢静脉怒张呈静脉瘤样;阔韧带静脉增粗、曲张,可伴输卵管系膜血管增粗、充盈,直径可达0.8~1.0 cm,举宫成前位后或可见阔韧带底部腹膜裂隙。有的裂隙较小,还有的后腹膜菲薄、裂隙较大,可见充盈、曲张的子宫静脉从裂隙处隆起膨出。但如镜检时盆部抬高,则不一定能看到上述静脉曲张的表现。

(5)放射性核素扫描(ECT):通过肘静脉注射放射性铟(113mIn)洗脱液74 MBq,给药后10 分钟和延迟1 小时后排尿后应用彩色扫描仪各扫描一次,以脐孔为热点,从耻骨联合扫描到脐。正常情况下,给药10 分钟后扫描可见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动静脉的清晰、匀称的显影,耻骨上可见子宫血管影;1 小时后扫描,盆腔内无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区。而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盆腔内各段血管影粗糙,边缘欠光滑,可见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如果异常放射性浓聚区直径超过25 mm,彩色色级与腹部大血管影相同,则可以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如果浓聚区直径25 mm,彩色色级虽然低于大血管影但高于本底Ⅲ级者提示盆腔瘀血,结合其他临床方法可以确定诊断。本方法简单、无创,但费用高,诊断符合率高达98.6%。

(6)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通过CT 或MRI 可以直接测量盆腔内大的静脉(子宫及卵巢静脉)的直径,如果单侧或者双侧卵巢静脉直径超过7 mm,则提示有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可能,若同时合并临床症状或其他影像学指标,则可以做出诊断。但CT 的主要缺陷是不能指明血流方向,但可判断静脉的管腔是否狭窄,以及各交通支的分布情况。相比CT 而言,MRI 的主要优点在于无辐射,可做动态多维显影,故而能观察到卵巢静脉的血流速度与方向。

(7)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通过静脉注射亚锡焦磷酸10 mg,30 分钟后注射高锝(99mTc)酸盐740 MBq,于注射后30、60 和90 分钟分别采集盆腔前位、后位放射性计数各2 分钟,在盆腔血池图像中分别勾画出盆腔静脉丛感兴趣区和髂血管区感兴趣区,求出各单位像素计数进行比较,取前、后位平均值,以注射后90 分钟时盆腔静脉丛和髂血管每个像素内放射性计数比值确定瘀血程度,0.80~0.97 为轻度瘀血,0.98~1.15 为中度瘀血,>1.16 为重度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