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近二十余年的研究表明,HPV 感染是CIN 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IN 与性生活紊乱、吸烟密切相关。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
(一)HPV 感染
90%以上CIN 有HPV 感染,而正常宫颈组织中仅4%。早期HPV 感染时,病变的宫颈上皮变成典型的挖空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大量的HPV-DNA 和病毒壳抗原。HPV 不适应在未成熟的细胞中生长,随着CIN 病变严重,HPV 复制减少,病毒壳抗原消失。但具有转录活性的HPV-DNA 片段可整合到宿主DNA 中,产生E6、E7 癌蛋白。癌蛋白可与宿主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53、RB 等相结合(E6 蛋白与P53 结合,E7 蛋白和RB,P107和cyclin A 结合),导致细胞周期控制失常,发生恶性转化。HPV 感染多不能持久,常自然被抑制或消失。许多HPV 感染妇女并无临床症状。临床上可见许多CIN(轻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自然消退。当HPV 感染持久存在时,在一些其他因素(如吸烟、使用避孕药、性传播疾病等)作用下,可诱发CIN。
目前已知:HPV6、11、42、43、44 属低危型,一般不诱发癌变;而HPV16、18、31、33、35、39、45、51、52、56 或58 属高危型,高危型HPV 亚型产生两种癌蛋白,E6和E7 蛋白。
CIN Ⅰ:主要与6、11、31、35 有关,常为多亚型HPV 的混合感染,病变由多克隆细胞增生而成、病灶常局限在宫颈阴道部。若为高危型HPV 感染,则病变由单克隆细胞增生所致。
CIN Ⅱ和CIN Ⅲ主要与HPV16、18、33 及58 有关。常为单一亚型HPV 感染,病变由单克隆细胞增生而成,可扩展至宫颈管内。
染色体杂合子丢失(LOH)研究发现,CIN ⅠLOH 发生率较低,而CIN Ⅱ和CIN Ⅲ常伴LOH。
(二)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
宫颈上皮是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理学基础。
1.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
由深至浅可分为3 个带(基底带、中间带及浅表带)。基底带由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组成。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基底细胞为储备细胞,无明显细胞增生表现。但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以增生成为不典型鳞状细胞,或分化为成熟鳞状细胞,但不向柱状细胞分化。旁基底细胞为增生活跃的细胞,偶见核分裂象。中间带与浅表带为完全不增生的分化细胞,细胞渐趋死亡。
2.宫颈管柱状上皮
柱状上皮为分化良好细胞,而柱状上皮下细胞为储备细胞,具有分化或增生能力,通常在病理切片中见不到。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①直接来源于柱状细胞。②来源于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3.移形带及其形成
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称为鳞-柱状交接部或鳞-柱交接。根据其形态发生学变化,鳞-柱状交接部又分为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
胎儿期,来源于泌尿生殖窦的鳞状上皮向上生长,至宫颈外口与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形成原始鳞-柱状交接部。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发育增大,宫颈管黏膜组织外翻(假性糜烂),即宫颈管柱状上皮及其下的间质成分到达宫颈阴道部,导致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外移;在阴道酸性环境或致病菌的作用下,宫颈阴道部外翻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鳞-柱状交接部,称为生理鳞-柱状交接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之间的区域称移行带区。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堵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形成瘢痕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或堵塞,腺体分泌物潴留于腺管内形成囊肿,称为宫颈腺囊肿。宫颈腺囊肿可作为辨认转化区的一个标志。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原始鳞-柱状交接部退回至宫颈管内。
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逐渐被鳞状上皮所替代。替代的机制有以下两种方式。
(1)鳞状上皮化生:当鳞-柱交界位于宫颈阴道部时,暴露于阴道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而被复层鳞状细胞所替代,此过程称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鳞状上皮偶可分化为成熟的角化细胞,但一般均为大小形态一致,形圆而核大的未成熟鳞状细胞,无明显表层、中层、底层3 层之分,也无核深染、异型或异常分裂象。化生的鳞状上皮既不同于宫颈阴道部的正常鳞状上皮,镜检时见到两者间的分界线;又不同于不典型增生,因而不应混淆。宫颈管腺上皮也可鳞化而形成鳞化腺体。
(2)鳞状上皮化: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称鳞状上皮化。多见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愈合过程中。愈合后的上皮与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无区别。
移形带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对致癌物的刺激相对不敏感。但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代谢活跃,在一些物质(例如HPV、精子及精液组蛋白等)的刺激下,可发生细胞分化不良,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有丝分裂增加,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