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以白色稠厚分泌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外阴阴道炎,曾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其中40%~45%的妇女经历过2 次或2 次以上的发作。
(一)病原体及诱发因素
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酸性环境适宜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pH 多在4.0~4.7,通常<4.5。白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酵母相为芽生孢子,在无症状寄居及传播中起作用;菌丝相为芽生孢子伸长成假菌丝,侵袭组织能力加强。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 小时即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4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出现阴道炎症状。常见发病诱因主要有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妊娠及糖尿病时,机体免疫力下降,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皮质甾体激素或免疫缺陷综合征,机体抵抗力降低。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杆菌生长,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其他诱因有胃肠道假丝酵母菌、含高剂量雌激素的避孕药、穿紧身化纤内裤及肥胖,后者可使会阴局部温度及湿度增加,假丝酵母菌易于繁殖引起感染。
(二)传染途径
(1)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假丝酵母菌除寄生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3 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一旦条件适宜可引起感染。
(2)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
(3)极少患者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三)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程度居各种阴道炎症之首,严重时坐卧不宁,异常痛苦。尿痛的特点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及前庭导致的疼痛。阴道分泌物由脱落上皮细胞和菌丝体、酵母菌和假菌丝组成,其特征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妇科检查可见外阴潮红、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有白色块状物,阴道黏膜充血、水肿,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少部分患者急性期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根据其发生频率、临床表现、真菌种类、宿主情况,VVC 可分为单纯性VVC 及复杂性VVC 两大类,见表1-1。其中10%~20%为复杂性VVC。VVC 的临床表现按VVC 评分标准划分为轻、中、重度。评分≥7 分为重度VVC,而<7 分为轻、中度VVC。2012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修订的VVC 评分标准见表1-2。
表1-1 VVC 临床分类

表1-2 VVC 临床评分标准

(四)诊断
对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妇女,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孢或菌丝即可确诊,可用10%KOH 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涂片法显微镜下检查分泌物中的芽孢和假菌丝。若有症状而多次镜检为阴性或为顽固病例,为确诊是否为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可采用培养法,同时行药物敏感试验。pH 测定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4.5,可能存在混合感染,尤其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混合感染。
(五)治疗
消除诱因,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长短。
1.消除诱因
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甾体激素。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2.单纯性VVC
单纯性VVC 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的疗效高于制霉菌素,治愈率80%~90%。
(1)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可选择下列药物放于阴道内。①咪康唑栓剂,每晚1 粒(200 mg),连用7 日;或每晚1 粒(400 mg),连用3 日;或1 粒(1 200 mg),单次用药。②克霉唑栓剂,每晚1 粒(100 mg),塞入阴道深部,连刚7 日或1 粒(500 mg),单次用药。③制霉菌素栓剂,每晚1 粒(10 万U),连用14 日。
(2)全身用药:对不能耐受局部用药者、未婚妇女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常用药物为氟康唑150 mg,顿服。
3.复杂性VVC
(1)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一年内有症状的VVC 发作4 次或以上称为RVVC,发生率约5%。多数患者复发机制不明。抗真菌药物治疗前要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同时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真菌治疗分为强化治疗及巩固治疗。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阴性后,给予巩固治疗至半年。
强化治疗具体方案:若阴道用药可选咪康唑栓或软胶囊400 mg,每晚一次,共6 日;或咪康唑栓1 200 mg,第1 日、第4 日、第7 日应用;或克霉唑栓或片500 mg,第1 日、第4 日、第7 日应用;若口服用药可选氟康唑150 mg,顿服,第1 日、第4 日、第7 日应用。巩固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案,建议对每月规律性发作者,可在每次发作前预防用药一次,连续6 个月。对无规律发作者,可采用每周用药一次,如氟康唑150 mg,每周一次,连续6 个月。对于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者,应检测肝、肾功能。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监测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一旦发现副作用,立即停药。
(2)严重VVC:无论局部用药还是口服用药均应延长治疗时间。若为局部用药,选择7~14 日长疗程方案;若为口服用药,选择氟康唑150 mg,72 小时加服一次。症状严重者,外阴局部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
4.性伴侣治疗
性伴侣无须帮规治疗,约15%男性与女性患者接触后患有龟头炎,对有症状男性应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RVVC 患者的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
5.随诊
若症状持续存在或诊断后2 个月内复发者,需复诊。对RVVC 在治疗结束后7~14日、1 个月、3 个月和6 个月各随访一次,3 个月及6 个月时建议同时进行真菌培养。
(六)妊娠合并VVC
妊娠期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雌激素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故妊娠期更易发生VVC,并且临床表现重,治疗效果差,易复发。新生儿通过产道可发生新生儿鹅口疮。妊娠合并VVC 的治疗时禁用口服唑类药物,可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局部唑类药物,7 日疗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