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

起源于卵巢上皮-间质细胞,卵巢性索-间质细胞,原始的生殖细胞及卵巢髓质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5%~7%卵巢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其中90%以上有1 位一级亲属发病,约有1%有家族性卵巢癌综合征(HOCS),HOCS 的易感基因BRCA1 定位克隆完成,遗传学分析,BRCA1 携带者在50 岁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的风险分别为73%和29%,卵巢癌患者具有癌高发倾向,可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同时或相继出现,这种癌聚集性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卵巢主要发生于上皮性卵巢癌,尤以浆液性囊腺癌多见。

2.内分泌因素

(1)月经史:初潮年龄小于12 岁,绝经年龄延迟大于52 岁,卵巢癌风险发生率等明显增加。

(2)妊娠次数:妊娠不能降低卵巢癌。但发生一次足月妊娠,可使卵巢癌发生减少2%,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孕症和低产次以长期服用促排卵药是卵巢癌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

(3)哺乳:根据卵巢癌发生的持续排卵学说,哺乳期不排卵或排卵减少,对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

(4)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而使卵巢上皮性癌发病显著减少,停止用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能维持15 年之久。

(5)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危险性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明显上升,有报道单一使用雌激素制剂发生卵巢癌危险高达5.4%。

3.环境因素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卵巢癌发病率是发展中国家的3~5 倍,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移居到发达国家后,卵巢癌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在高度工业发达城市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妇女,卵巢癌发病率亦增高。发病与吸烟、工业粉尘、接触滑石粉等致癌物质相关,滑石粉在“盆腔污染”过程中可能通过细胞核吞饮作用进入卵巢上皮细胞中,是导致卵巢上皮,间质功能紊乱致癌危险因素之一。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研究较多的癌基因有k-ras,c-myc 和c-erbB-2,抑癌基因有P53 和P16。卵巢重复多次的破裂和修复给上皮提供了基因畸变的机会。

(二)发病机制

卵巢恶性肿瘤为卵巢的上皮、性索间质、生殖细胞与髓质在致癌因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下,由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直至进展到恶性肿瘤的连续复杂的病理过程。

(三)病理

在人体肿瘤中,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最为繁多且复杂,其中上皮性癌占绝大多数达85%~90%,其次为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占卵巢肿瘤的10%~15%。

1.上皮性恶性肿瘤

(1)浆液性囊腺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40%,双侧性占30%~50%,为单房或多房,部分囊性部分实性,质脆,常有乳头赘生物位于囊内或融合呈实性结节满布囊内壁。1/3 可见沙粒体或钙化,囊液为棕黄色,有时呈血性。囊壁、腺腔、乳头皆衬覆单层或复层癌细胞,增生的腺腔可共壁,乳头粗细不等。实性癌巢可侵犯间质,核分裂象大于10/10 HPFS,囊壁破溃后易种植腹膜及脏器表面,常伴有腹腔积液,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约25%。

(2)黏液性囊腺癌:发生率占卵巢恶性肿瘤3%~10%,绝大多数发生于30~60岁。肿瘤体积较大,多房性占多数,双侧发生率3%~10%。囊实性多见,乳头呈簇状,囊内充盈稀薄或黏稠无色或血性液体,囊壁衬覆单层柱状黏液细胞,腺体折叠形成乳头,或衬覆子宫内膜样-肠型上皮,细胞异型明显,囊壁破溃黏液流入腹腔可广泛种植形成假黏膜液瘤,5 年生存率为40%~64%。

(3)子宫内膜样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0%左右,高发年龄为40~50 岁,约50%为双侧性,约20%同时患有子宫内膜癌。肿瘤多呈囊性,仅少数为实性。肿瘤大小各异,囊内可有乳头,囊内充盈黏液,衬覆高柱状癌细胞,呈单层或复层排列,癌细胞不典型,10%可见沙粒体,5 年生存率达40%~55%。

(4)透明细胞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11%,发病年龄多在40~70 岁,肿瘤体积较大,24%~40%为双侧性,实性或囊实性,合并子宫内膜异位者占25%~50%,囊内可有多个息肉突起,囊内充盈水样或黏液状物体,肿瘤主要由嗜酸性细胞、透明细胞与鞋钉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小管小囊型、乳头型、团块型,癌细胞间变轻重不等,钙化灶为10%~30%,预后较子宫内膜样癌差。

2.生殖细胞肿瘤

(1)无性细胞瘤:好发青少年期,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绝大多数为单侧性,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实性,质韧或鱼肉样,少数有囊性变,出血坏死。镜下可见三种类型,典型的大瘤细胞型;间变型;伴有合体滋养母细胞型。该肿瘤低度恶性,对化疗及放疗皆敏感,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可达90%。

(2)未成熟畸胎瘤:占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2%~5%,多发于青少年期及生育年龄。呈实性或囊实性,瘤体往往较大,几乎为单侧性,质地软硬不均,软处似鱼肉状,硬处常有骨、软骨,囊内或见黏液、浆液或脂样物,有时可见毛发,多数成分为未成熟的神经组织,常有腹膜种植。预后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肿瘤对化疗较敏感,但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对复发瘤如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可使肿瘤向成熟方向逆转。

(3)内胚窦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15%,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22%。好发年轻妇女,中位发病年龄为19 岁。肿瘤大小差异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以实性为主,质脆易破裂,常伴有囊内出血坏死。肿瘤破溃出血可出现发热及剧烈腹痛,为一恶性程度极高的卵巢肿瘤,近代应用联合化疗后,预后有很大改善,手术后11~63 个月生存率提高至50%以上。

3.性索-间质细胞瘤

卵巢恶性肿瘤中的5%~10%为性索-间质瘤,其中绝大多数为颗粒细胞瘤。90%的颗粒细胞瘤为单侧,好发于生育年龄或绝经后妇女,在青春期发生的仅占5%,约5%患者可合并子宫内膜癌,肿瘤呈分叶状,实性或囊实性,切面灰白略带黄色,常伴有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典型的Call-Exner 小体,属中、低度恶性,但也有少部分恶性程度较高,具有远期复发的倾向。

4.转移途径

卵巢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有局部浸润、直接种植、淋巴转移与血行转移,其中以直接播散和淋巴转移为主。

(1)直接播散:卵巢癌最常浸润部位为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及子宫输卵管等邻近脏器,形成癌灶粘连封闭盆腔。随大网膜及膈肌上下运动,腹腔积液中脱落癌细胞形成膈肌下,肝脏表面及腹膜脏器浆膜面的广泛种植和转移。大网膜转移率为46.3%,膈肌转移率为15.7%~54.5%,小肠转移率为66%,结肠转移率为78%。

(2)腹膜后淋巴转移:卵巢的淋巴引流很复杂,大部分经骨盆漏斗韧带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经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引流到髂组,闭孔淋巴结,即使在早期卵巢癌,也有10%~20%出现腹膜后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多发生于Ⅱ~Ⅳ期患者,进入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最终可经静脉至动脉,形成全身各部位的转移,其中以肝、肺等处转移较多见。

(四)临床表现

1.内分泌紊乱

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及部分上皮性肿瘤,由于肿瘤细胞、间质组织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使患者表现为内分泌障碍,青春期前出现性早熟,生育年龄妇女月经不调,不规则阴道出血,在绝经后妇女特征出现阴道出血,在卵泡膜细胞瘤,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由于雄激素分泌而表现为男性化。

2.腹部包块

良性卵巢肿瘤生长缓慢,早期体积小多无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当肿瘤增大超出骨盆腔时,可在耻区触及一活动无压痛肿物,当肿瘤增大迅速,占据整个腹腔时患者才出现腹胀、尿频、便秘、气促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3.消化道症状

临床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者可占50%以上,绝经后妇女常可达80%。多由于肿瘤巨大压迫肠道,或因肿瘤侵犯肠道,种植于大网膜、膈肌等部位而产生中等量以上腹腔积液,可表现为腹胀、食欲减退、便血,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常常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腔积液而延误治疗。

4.恶病质

恶病质为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引起的非特异性消耗性病变,可表现为消瘦,免疫功能低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5.卵巢癌三联征

40 岁以下妇女,出现胃肠道症状,卵巢功能障碍。

(五)诊断依据

成功的治疗依赖于早期诊断,而大约2/3 的卵巢癌初诊时已属于Ⅲ期或Ⅳ期,故对不同年龄段易发生不同类型的卵巢肿瘤要提高警惕,如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和育龄的年轻妇女,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1.全身检查及妇科治疗

发现附件肿块,大小活动度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小,有无移动性浊音。

2.细胞学检查

阴道后穹窿细胞涂片及腹腔积液瘤细胞检查阳性或查见核异质细胞。

3.影像学检查

(1)B 超:通过阴道超声判断肿瘤大小,囊性或实性包膜是否完整,囊内回声,有无乳头与子宫关系,有无腹腔积液,阴道超声可显示同步盆腔解剖结构和肿瘤内血管分布是否丰富及血流特点,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动、静脉吻合增加,显示血管截面积增加,血管阻力明显下降,超声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到100%和93.3%。明显高于MRI 和CA125 等检查,普遍适用于各级医院

(2)CT 断层扫描:可对卵巢恶性肿瘤定位,确定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侵犯程度和范围。病情监测和随访上优于B 型超声。在确定肿瘤复发,鉴别腹腔内肿瘤与腹膜后肿瘤,判断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对小于2 cm 瘤灶不易分辨,对早期诊断不满意。

(3)磁共振(MRI):可准确辨认肿瘤组织内脂质成分,可特异性地诊断畸胎瘤,MRI 可用于卵巢恶性肿瘤的初步分期,准确率达到78%。对诊断腹膜种植的特异性可达96%,对盆腔种植的特异性为87%,大网膜种植特异性93%,小肠种植为100%,淋巴转移为96%。另外还可用于确定手术残存病灶及肿瘤复发,可作为评价疗效的监测指标,但因检查价格昂贵而非必需的检查手段。

4.肿瘤标志物

(1)CA125: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对诊断卵巢上皮性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指标,特别是浆液性囊腺癌,其阳性检测率在80%以上,临床符合率可达90%。CA125 测定还可作为评估疗效及随访的监测指标。临床上CA125 测定以大于等于35 U/mL 为阳性标准,但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盆腔结核、急性盆腔炎等非恶性妇科疾病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升高,故应与CA19-9 和阴道镜、超声联合检测。

(2)甲胎蛋白(AFP):是检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重要指标,绝大多数内胚窦瘤的AFP 极度升高,部分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无性细胞瘤及胚胎癌也可不同程度升高,阳性界值小于20 ng/mL,AFP 还可作为生殖细胞瘤治疗后随访的重要指标。

(3)癌胚抗原(CEA):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特别是黏液性囊腺癌CEA 常常升高,但并非卵巢肿瘤的特异性抗原。

(4)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卵巢绒癌含有绒癌成分的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中hCG 异常升高。阳性界值血清B 亚单位值小于3.1μg/L。

(5)乳酸脱氢酶(LDH):是一项非卵巢肿瘤的特异性指标,在部分卵巢恶性肿瘤血清中LDH 升高,特别是无性细胞瘤常升高。

5.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对性质不明的盆腔包块能通过腹腔镜检查,了解肿块大小与性质,还可对多处组织做活检,吸取腹腔冲洗液或腹腔积液做细胞学检查。观察腹膜、膈下及脏器表面,以做出正确诊断分期及制订治疗方案。腹腔镜检查还可作为判断手术化疗后疗效及有无复发病灶的二探手段。但对多次手术或腹膜有广泛粘连者慎用。

(六)临床分期

见表3-9。

表3-9 卵巢癌的国际FIGO 分期法

续表

为了更准确地估计预后,对Ⅰa 期和Ⅰb 期的病例应注明肿瘤囊壁是自发破裂或在手术中破裂,对阳性细胞学发现也应注明是来自腹腔冲洗或来自腹腔积液。

(七)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辅助治疗中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另外还可辅以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及激素治疗。

1.治疗原则及方法选择

(1)必须通过手术获得明确的手术分期及组织学分类。

(2)应尽最大努力将肿瘤完全切除达到理想的减瘤术或最小体积的残余肿瘤。

(3)Ⅰa 期高分化(G1)或交界性瘤术后并非必须辅以化疗,但应定期随访。

(4)各期别的中,低分化癌G2、G3 及Ⅰb 期以上者应采用术后化疗。

(5)通常是选择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作为一线化疗。

(6)化疗要规范,及时、剂量要足,疗程不少于6~8 个。

(7)对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生殖细胞肿瘤者可施行单侧附件切除或减瘤术,术后选用PVB 或PEB 联合化疗方案。

(8)无性细胞瘤复发或残余病灶局限者可采用术后放疗。

(9)复发的卵巢恶性肿瘤估计可被切除时,可施行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若能达到残瘤灶小于2 cm,术后配合二线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10)复发的卵巢恶性肿瘤对铂类耐药者可选用Taxol,HMM,IFO 及TPT 作为二线化疗,若为铂类敏感者可继续使用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

2.手术治疗

对早期卵巢癌的治疗,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了全面分期手术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1)全面的开腹分期手术:①手术切口,以纵行为宜,切口长度要足够,充分暴露肝区及横膈部位以便切除转移病灶。②探查前留取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做细胞学检查。③全面探查及活检,包括可疑病灶,粘连,大网膜,肠系膜和直肠子宫陷凹,结肠旁沟,肝、膈、脾、胃、肠道表面浆膜及盆腹腔壁腹膜。④大网膜大部分切除。⑤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⑥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⑦上皮性卵巢癌应常规切除阑尾。

(2)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即切除患侧附件保留子宫和健侧附件的保守性手术,其余手术范围同分期手术,适合于需要生育的Ⅰa 期性索间质肿瘤和各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待生育功能完成后根据情况二次手术切除子宫及对侧附件。对上皮性卵巢癌应严格慎重掌握,原则如下。①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②Ⅰa 期别早。③细胞分化好,G Ⅰ级。④对侧卵巢外观正常,活检阴性。⑤腹腔细胞学检查阴性。⑥高危区,如直肠子宫陷凹、大网膜、肠系膜、结肠旁沟、横膈和腹膜后淋巴结探查和活检均阴性。⑦可按时随访。

对晚期和复发生卵巢癌的治疗,原则仍是首选手术,辅以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

(3)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为化疗开始前、初次剖腹的手术,为明确肿瘤诊断和分期而进行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原则是尽最大努力切除原发病灶及一切转移瘤,若残余癌灶小于2 cm,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残余癌灶大于2 cm,称为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临床实践证实,肿瘤细胞减灭术能明确肿瘤分期,减缩癌灶体积,增加对化疗敏感性,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提高5 年生存率。肿瘤细胞减灭术,只要患者可以耐受,就应坚决切除一切肉眼可见的病灶,包括部分肠切除、部分膀胱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等。如无法做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则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术后尽早开始化疗,残余癌灶和未切除的子宫,淋巴结可考虑在化疗后施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4)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指某些晚期卵巢癌病灶估计手术难以切净,或已有肺肝等远处转移者,可先用几个疗程化疗,再行细胞减灭术;部分初次手术因病灶无法切除仅能开腹探查活检的病例,在采用化疗2~3 个疗程后,再行肿瘤细胞减灭术;部分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不满意,残余癌灶大于2 cm,待化疗2~4 个疗程后,行二次肿瘤减灭术者,均可称为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5)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首次治疗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又复发,而再次施行手术治疗称为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目前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显示,部分患者二次术后生存期延长,而部分结果为二次手术并不改善化疗期间肿瘤进展和处于稳定状态患者的生存,故再次肿瘤减灭术应注意。①对初次辅助化疗效果不满意可短期缓解后又复发者,无论是否继续治疗,预后均差。②化疗中肿瘤进展或稳定,再次手术不延长生存。③对这类患者可单药化疗或姑息性放疗,或仅使用支持疗法。④缓解超过1 年可考虑二次手术,如可切净则可延长生存。⑤复发后仍对铂类敏感者,仅对铂类化疗与手术加化疗的生存相似。

再次减灭术须仔细筛选合适患者,应考虑下列因素:初次手术时残余癌灶的大小;既往化疗情况;临床缓解至复发的时间与间隔;肿瘤复发部位;肿瘤组织学分级;术后有无敏感化疗药物可继续化疗;全身状况及复发症状对患者的影响。

(6)二次探查术:指经过初次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至少做过6 个疗程的规范化疗,经过临床妇科检查,影像学辅助检查和实验室CA125 检测均无肿瘤复发迹象,临床已达到完全缓解而再次施行的剖腹探查术。目的是了解盆腔有无复发和残存微小病灶,是否可以停止化疗或再行少数几个疗程作为巩固化疗;是否需要更换化疗方案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可指导临床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临床资料显示,二次探查术阴性中约50%病例仍将复发,故认为二次探查术不延长生存期,交界性肿瘤、早期卵巢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可不考虑二次探查术。

3.化学治疗

卵巢癌的化疗应建立在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如残留癌灶小于2 cm,化疗可能使癌灶完全消退,达到无瘤生存。化疗可使原来不能手术切除的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化学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临床与手术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初次手术切除的范围,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在术前和术后定期使用。

(1)适应证。

①估计手术难以大部分切除的晚期卵巢癌可先行术前化疗1~2 个疗程后再择期手术。②初次手术肿瘤未能切除,可先行化疗2~3 个疗程后再手术。③初次手术无精确手术临床分期,未行大网膜切除,淋巴结清扫者。④初次手术腹腔积液或冲洗液中查到瘤细胞者。⑤高危组织类型的浆液性囊腺癌、透明细胞癌、中低分化腺癌(G2,G3)。⑥初次手术肿瘤包膜溃破,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者。⑦初次手术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者。⑧术后4 周,CA125 下降小于50%者。

(2)常用的化疗方案。

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L-PAM(苯丙氨酸氮芥)方案。L-PAM 7 mg/m2,口服,第1~5 天,每3~4 周重复。HMM(六甲密胺)方案:HMM 260 mg/m2,口服,第1~14天,每4 周重复。CAP 方案:CTX 60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 天;ADM 5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 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 天。每第3~4 周重复。CHAP 方案:CTX 35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8 天;HMM 150 mg/m2,口服,第1~14 天;ADM 2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8 天;DDP 60 mg/m2,静脉滴注,第1 天。每3~4周重复。Hexa-CAF 方案:HMM 150 mg/m2,口服,第1~14 天;CTX 150 mg/m2,口服,第1~14 天;MTX 4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8 天;5-FU 60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8 天。每3~4 周重复。TC 方案:Taxol 135~175 mg/m2,静脉滴注(3 小时),第1 天;Carbo-platin 300 mg/m2,静脉滴注,第1 天。每3~4 周重复。TP 方案:Taxol 135~175 mg/m2,静脉滴注(3 小时),第1 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 天。每4 周重复。紫杉醇、铂类周疗方案:紫杉醇60~80 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 小时),化疗6 周为1 个疗程,休息2 周。第1、4 周围时加用DDP、卡铂或铂尔定。卡铂300 mg/m2,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DDP 70 mg/m2,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铂尔定300 mg/m2,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拓扑替肯、铂类方案:TPT 1 mg/m2,静脉滴注,第1~5 天;DDP 40 mg/m2,静脉滴注,第5~6 天。每4 周重复。临床药动学的研究表明,紫杉醇的药代效力模型是非线型模型,药物的血浆浓度不一定与投药剂量相关,紫杉醇的抗肿瘤效果主要取决于化疗的计划和方案,低剂量紫杉醇周疗法,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肿瘤作用,又不会引起太重的骨髓抑制,患者容易接受并坚持。②生殖细胞性肿瘤,VAC 方案。VCR 1.5 mg/m2,静脉滴注,第1 天(最大剂量2.0 mg);KSM 0.5 mg/d 静脉滴注,第1~5 天;CTX 50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5 天,每3~4 周重复。PVB 方案:BLM 20 mg/m2,静脉滴注,第2、16 天(最大剂量30 U);VCR 1.5 mg/m2,静脉滴注,第1、2 天(最大剂量2.0 mg);DDP 2.0 mg/m2,静脉滴注,第1~5 天,每3~4 周重复。PEB 方案:BLM 20 mg,静脉滴注,第2、9、16 天(最大剂量30 mg);VP16 10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5 天。DDP 20 mg/m2,缓慢静脉注射,第1~5 天,每3~4 周重复,共3 次。③性索间质细胞瘤。可参照以上的化疗方案。较常用的化部方案有PAC 方案、VAC 方案及PVB 方案。

(3)化疗途径及期限。

化疗途径应以全身化疗为主(静脉或口服),也可配合腹腔化疗及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关于化疗的期限,上皮性癌往往需要6~8 个疗程。生殖细胞性肿瘤则为3~6 个疗程。疗程的多少还与采用的化疗方案及剂量相关。

(4)介入性栓塞化疗。

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又一途径。单纯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相比,可使局部组织的抗癌药物浓度提高2.8 倍,动脉栓塞化疗又比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局疗组织AUC 提高2.36 倍,且能使局部组织保持较长时间的药物高浓度,提高了临床疗效,通常以ADM 50 mg/m2、氮芥(NH2)5~10 mg/m2 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50~200 mL 稀释动脉灌注,适用于初诊冰冻骨盆并大量腹腔积液的晚期卵巢癌患者。

(5)复发或耐药者的二线化疗。

应用铂类药物治疗后缓解期超过6 个月复发者可视为对铂类药物敏感者,可再次使用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或其他二线化疗。若缓解期少于6 个月则属对铂类药耐药,这类患者再次化疗则应选择Taxol、IFO 或HMM 之一的单药化疗或其他药物的联合化疗。

4.放射治疗

在卵巢恶性肿瘤中,无性细胞瘤对放疗最敏感,颗粒细胞属中度敏感,而上皮性癌不主张以放疗为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在Ⅰc 期,或伴有大量腹腔积液者经手术仅有细小粟粒样转移灶或肉眼看不到的残瘤病灶,可辅以放射性核素腹腔内注射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1)体外照射: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常并腹腔的转移,所以常采用全腹外照射,肝脏及肾脏挡铅板防护。全腹照野4~5 周的剂量为2 500~3 000 cGy,但卵巢肿瘤的主要病变位于盆腔,因此须对盆腔加强照射,剂量应达4 000~5 000 cGy,放射源要用钴、铯或直线加速器。

(2)放射性核素:通常要用放射性32P,其半衰期为14.2 天,最大穿透距离较短,故只能用于细小散在的粟粒样病灶。治疗应在手术后3~6 周开始,先行单针穿刺滴注生理盐水400 mL,接着一次注入32P 555 mBq(1 Ci=3.7×1010 Bq),然后再注入生理盐水600 mL,注射完毕后嘱患者每15 分钟更换体位一次,以使32P 在腹腔内均匀分布,对有肠粘连者应禁用放射性核素腹腔注射。

5.激素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中,上皮性肿瘤组织中ER、PR 最高,性索间质肿瘤次之。浆液性囊腺癌的ER、PR 含量低于子宫内膜样癌,但高于其他恶性肿瘤,ER、PR 在黏液性癌较低,在透明细胞癌中更低,卵巢癌的内分泌治疗基础,是测定癌组织中ER、PR 受体浓度,治疗适用为ER、PR(+),临床期别早,高分化,初次手术较彻底,但有复发转移可能者,仅能作为化疗的辅助治疗及复发癌,耐药病例的姑息治疗。

(八)随访

患者在初次手术后,坚持规范化疗6~8 个疗程后,如CA125 及AFP 和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时,可停止化疗进行缓解期随访,定期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25,CEA、AFP、B 超,妇科检查。3~6 个月复查一次,直至发现复发病灶须再次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