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翁文端公

7.1.2 翁文端公

伯兄吉甫公,道光乙酉秋试,文为主考激赏,即翁文端(心存)师也。拟元已数日,以五策稍短,改置第二。揭晓往见,颇蒙器重,每谒多留絮谈。师累世寒素,虽通籍后,贫如故,常熟宅隘,常居吴门。世兄悦舫中丞,乡荐最迟,貌魁梧,器宇阔大,谦谨可风。余兄弟会闱中,屡见之,即私议其日后不凡。及伯兄官吴,师愈贫,无以自存,以己屋赁诸伯兄,即今盘门吉庆街屋也。常自述其先世苦况,故知之最悉。

盖文端封翁,任某县广文,一日,梦客来谒,名片曰“心存”,生子遂以命之。适水灾发帑赈济,大吏委封翁襄办。邑令欲分肥侵蚀,封翁不可,持之力,曰:“此何事也,而心存何地乎?”由是悉以事委诸封翁,任劳任怨,举动掣肘,跋涉水潦中数月,旋以疾卒。而邑令衔封翁甚,多方指驳,诬以短欠官项宜缴。故文端幼时,贫无立锥,以馆谷自给,而犹时受咨追之累。

文端后得某省试差,其地多富人,缘文端之师某,欲通关节。师迎于途,极力耸动,但一允诺,累万可致也。文端婉谢之曰:“师此来,大约为贫窭故,差竣后,当解囊以赠。前所谕,自是戏言耳。”师惭而退。即揭晓,多知名士,舆论翕然。

是夜遂梦独坐广厦中,前置大伞一柄,正踌躇间,见伞中落大“魁”字数枚,小“魁”字无数,公骇愕,遂从后户出。见其额,则“养济院”也。公乃自念,若萌贪心,子孙必入此院矣。益自策励,立朝刚正无私,为权贵所陷,几不免。今子孙皆大魁,新得第宅,适与养济院为邻,亦奇验也。

【译文】我的长兄吉甫公(梁逢辰,字吉甫),参加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乡试,文章受到主考官的赞赏,当时的主考官就是翁文端(翁心存,字二铭,卒谥文端)老师。翁老师已打算将我长兄的试卷列为榜首,几天后因五篇策论稍短,改置为第二名。考试名次揭晓后,我的长兄前往拜见翁老师,颇受翁老师器重,以后每次拜谒,翁老师多半会留下他闲谈。翁老师出身于世代贫寒之家,即使做官后,家境依旧贫穷,因常熟县老家的宅子狭小,时常居住在苏州。世兄(指翁心存的儿子)翁悦舫巡抚(翁同书),乡试中举比较晚,他体貌魁梧,胸怀广大,谦虚谨慎,可为风范。我们兄弟在会试考场中,多次见到翁世兄,当时我们就在私底下议论他日后定会取得不凡的成就。等我的长兄去苏州做官后,翁老师家境更加贫穷,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就把自家的屋子租赁给我的长兄,就是如今位于盘门吉庆街的房屋。翁老师经常讲述自己祖先的生活苦况,因此我对其祖先的事迹知道得最为详细。

翁文端公的父亲翁老先生(翁咸封),任某县县学的教官。一天,他梦见有客人来访,名片上写的是“心存”,于是他有了儿子后,便为儿子取名为“心存”。有一年,正值水灾,官府拨发库银赈济灾民,上级大官委派翁老先生协办。县令想侵蚀赈灾款,中饱私囊,翁老先生不同意,极力阻拦,说:“这是什么事,你存的是什么心?”于是县令把所有的事情都委派给翁老先生去办理,翁老先生任劳任怨,做事受到了不少阻挠,在泥水中跋涉了几个月,不久便因病逝世了。而县令对翁老先生怀恨在心,多方指摘驳斥,诬陷他亏欠了官银应当缴纳偿还。因此翁文端公年幼时,贫无立锥之地,依靠教书的薪水养家糊口,即使如此,仍然时常受到追款的拖累。

后来,翁文端公得到某省试差(古代朝廷特派的乡试试官)的职务,当地有很多富人,因为文端公的老师某想暗中借助他打通关节,便在路边迎接文端公,极力怂恿,只要文端公答应一句,就可以获得数万两银子的报酬。文端公婉言谢绝说:“老师这次来,大概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我差事结束后,必当解囊相赠。您前面所说的话,自然是玩笑话了。”其师惭愧而退。等到揭榜后,考中的多是知名之士,舆论一致称颂。

这天夜里,翁文端公梦见自己独坐在宽敞的房屋中,面前树立着一把大伞,正在徘徊间,看见伞中落下数枚大的“魁”字和无数小的“魁”字,文端公惊骇不已,便从后门出来了。文端公看了一眼后门的匾额,上面写着“养济院”三字。于是文端公自思,如果当时萌生贪念,其子孙将来一定会进入“养济院”了。从此,文端公更加自我督促勉励,在朝为官刚正无私,后来被权贵陷害,几乎不能免于灾难。如今,文端公的儿子和孙子都高中状元,新购置的住宅,正巧与养济院相邻,可见他所做的梦是非常灵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