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4 张氏忠厚

7.1.24 张氏忠厚

张松坪太守(德容)曰:余家自先曾祖允善公(宏梓),由歙至衢,居西安小南乡之黄檀口。为小贸易,以勤俭自食,积数年,稍自给。近村欺其势孤,颇陵压之。凡人所不欲者,多强之于公,不允则必生事以胁之。公不敢与校,惟逊让而已。

有吴姓之山,林木荒落,以与人,无受者,迫以归公,索值八十千。明知其不值,然不得不受。乃雇人伐为薪,而以其根作炭。岂知炭适昂贵,售之已足八十千之数,而薪则大获利焉。

又一年,岁丰谷贱,居积者壅塞不得售。贾者皆料以为必贱极也,复以贵价迫公,亦不得已受之。俄而山水大发,米价骤长,竟获倍利。昔人谓,小人所为,无往不福君子。观先曾祖之事,益信。

又先大父金村公讳(文诗),读书应试,始入西安籍,家渐裕。忌者犹未已,田财细故,辄讼夺之。幸贤明长官,皆为剖白。平生好施予,贫乏者多周之,以此得乡里心。故忌者无所施,得稍安。性至孝,事曾祖母怡养承志,终身如一日。年四十余病笃,就歙求医。闻曾祖母小有不适,即日束装归。族人嘱俟病痊。大父曰:“安有闻母有疾而自便者乎?”及归,曾祖母固已无恙。而大父病以此弥笃。先祖母为具饮食调养,必问母有无,对曰“有”然后食。否则必令进母,虽病笃不忘,盖至性然也。

【译文】张松坪知府(名德容)说:我家自先曾祖父允善公(名宏梓),由歙县迁至衢州,居住在西安县小南乡的黄檀口。以做小买卖为生,勤俭自食,积累数年,稍能自给自足。近村之人觉得他势力单薄,经常凌辱欺压他。凡是别人不想做的事,近村之人多强迫允善公去做,允善公不答应,他们就会生事胁迫。允善公不敢与他们计较,只能退让而已。

吴姓人家有一处山地,山上林木荒芜,卖给人,人们都不要,吴家胁迫允善公购买,索价八十千。允善公明知不值这个价,但又不能不买。允善公买下山地后,便雇人砍树为柴,又用树根制成木炭。谁料正值炭价昂贵,只卖炭赚来的钱就已补足了八十千之数,而且卖柴也赚了很多的钱。

又有一年,年成丰收,米价下降,囤积粮食的人仓中堆满而卖不出去。商人们都预料米价将会跌至谷底,又以高价逼迫允善公购买,不得已允善公只好买下。不久,山洪暴发,米价骤然上涨,允善公竟然赚了一倍的钱。前人说,小人的行事,没一件不使君子得福。观察我先曾祖父的事迹,我对这句话更加相信了。

还有一件事,我的先祖父金村公(讳文诗),读书应试,加入西安县(今衢州市)籍,家境渐渐富裕。忌妒之人仍不断出现,他们利用诉讼夺取金村公的田产、家财。幸亏长官贤明,事事都为金村公剖析辩白。金村公平生喜好施舍财物,经常周济贫乏之人,因此很受乡里人的尊敬。所以那些忌妒之人无法施展诡计,金村公得以安生过活。金村公生性至孝,和乐地奉养我的曾祖母,顺从我曾祖母的命令,终身如一日。金村公四十多岁时生了一场重病,前往歙县求医。在歙县,他听到我曾祖母小有不适,当天就收拾行装回家了。族人叮嘱他,让他等病好了后再回去。我祖父说:“哪有听说母亲病了而只顾自己方便的呢?”等他回家后,我曾祖母已经平安无恙了。可是我祖父的病却因此更加严重了。我的祖母为祖父置办丰盛的饮食以作调养,每次吃饭前,祖父都要问曾祖母是否有这些饮食,祖母回答说“有”,然后他才进食;否则必会让祖母先给曾祖母送去,即使病情严重,他也不忘孝顺,这大概是其天性使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