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6 莒州城隍

8.2.16 莒州城隍

周蕙圃,天津人。道光间,为山东莒州牧,多惠政,舆情浃洽,妇稚无不深知。后病殁,邑人思其德政,街谈巷议,往往流涕。一女仆,本州人,病甚笃,忽笑曰:“周官又为本地城隍矣,仍去服役。可谓生死得所。”家人哭挽之,谓:“周慈父母,何不求以延年寿?”女仆曰:“得此贤主人,何乐生为?”遂瞑目。于是烧香礼拜者,络绎不绝,邑庙为之一新。

时州佐为周润圃,委员吴小琢,皆与周公善。因其议曰:“人言虽不可信,然公之感人,概可知矣。何不拈香共祷?果其然也,当示第一签,以慰仰慕。”次晨赴庙行礼,万目观瞻。吴公先摇筒,一签飞出,众视之,第一也;周润圃继之,亦第一。欢呼之声,震动庙庭,若君之重来者。至今香火日盛。莒之民有所控,控于庙;有所诉,诉于庙。神亦潜移默化,词讼之风日戢。

【译文】周蕙圃先生,是天津人。道光年间,担任山东莒州(今莒县)知州,施行了很多德政,获得了老百姓普遍的好评,官民和谐融洽,就连妇女儿童都没有不知道他的。后来病逝于任上,当地人怀念他的德政,每当在街头巷尾谈论起他的事迹,往往难过得流下泪水。有一位女仆,是莒州本地人,病情危重,忽然笑着说:“周大人又做了本地的城隍神了,我还是去服役,可以说是死得其所,这辈子也算值了。”家人都哭着挽留,说:“周大人像父母对孩子一般慈爱,为什么不向他请求延长寿命呢?”女仆说:“我现在得以为这样贤明的主人服务,活在人世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然后就闭上了眼睛。于是烧香礼拜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城隍庙因此得以重修一新。

当时知州的副官是周润圃先生,委员是吴小琢先生,都和周蕙圃先生交情很好。于是,大家商量说:“人们的话虽然不一定可信,但是周大人的事迹使老百姓深受感动的程度,大概是可以想见的了。我们何不也去上香一同祷告呢?如果事情属实的话,应当抽到第一签,以安慰百姓对周大人的仰慕之情。”第二天清晨,前往城隍庙礼拜,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吴小琢先生首先摇起签筒,一支签飞出来,大家一看,果然是第一签;周润圃继续再抽,还是第一签。当时,群众欢呼之声震天动地,庙庭都为之震动,如同周大人再次来临。至今,城隍庙香火越来越旺盛。甚至,莒州的老百姓有冤情需要控告,就控告到城隍庙;有事情需要倾诉,就向城隍神倾诉。神明的感应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人心,当地诉讼打官司的风气日渐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