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 陈李济
陈体全,南海河清人,家素贫,而性纯孝。早失父,事母极诚,抚爱弱弟。尝因母病,旦奉汤药,夜则走往西樵山,星露跪祷,共四十夜焉。晨遇采药翁谓曰:“君有忧色,何也?”公以母疾告。翁曰:“君有孝心,吾采药与汝。”并授以书一卷;转眼间,失翁所在,异之。持药归,母食之愈。展视其书,皆丸散药方治病所用,疑翁必是仙人,其方多效验。遂精心如法制之以济人,自此陈行卖药矣。
一日,由省渡回家,渡中一客并坐,彼此问答。客自云:“李升佐,与君邻近者也,亦以药材贸易。”渡到岸,陈先起行至家,方悟失银二百,遗于渡处;即走问李:“有拾得否?”而李已携银来送复矣,留饮尽欢,竟成知己。遂合伴开张,号“陈李济”,此其由也。
二公以世情多诈,药丸制造,易涉欺瞒,誓不稍假。相处以敬,相待以诚,平居怡怡如骨肉也;即有错处,亦不介怀。及李公弃世,陈公召其二子泣谓曰:“昔叔向有抚孤之仁,晏子笃久要之谊。吾友虽没,敢忘斯义乎?”为之延师训读,俾至成立;田园庐墓,皆代为经理。尝对人曰:“吾非以邀名,但以慰吾亡友耳。”陈公年九十,无病而终。
自开创至今,两姓子孙男女,不相拜契,不结金兰,不相嫁娶;序分昭穆,谊有尊卑;或以叔侄相称,或以兄弟同派,秩然不紊。两姓妇女不通来往,有大喜,则送酒四席而已。两姓子侄,如有亏空数目,亦仅在股分摊扣,决不准将股分顶与外人,故子孙不至失业。
至于铺中捐赀恤孤寡、置祭田、济贫穷、赈乏绝,置水车,以为街邻之卫;设文会,以为作育之方,种种善举,则又美不胜录焉。今两姓子孙中举者有人,食饩(xì)者有人,游庠者有人。后秀挺生,正未有艾,其获报亦绵长矣。
【译文】陈体全,是广东南海县河清人,家境素来贫穷,而天性至孝。早年失去了父亲,事奉母亲极为诚敬,抚养爱护幼小的弟弟。曾经因母亲生病,白天侍奉汤药,晚上则去往西樵山,露宿野外面向星空跪拜祈祷,前后共计四十个夜晚。一天早晨,遇到一位采药的老翁对他说:“先生面带忧虑的神色,是为什么呢?”陈先生告诉他母亲生病的情况。老翁说:“先生有孝心,我采药给你。”并传授给他一部医书;转眼之间,老翁就消失不见了,感到很奇异。拿着药回到家,母亲吃了之后就好了。打开那部书来看,都是丸散膏丹等治病所用的各类药方,怀疑那位老翁一定是仙人,书中的药方大多很有效果。于是按照书中的方法精心制作药物,来救助世人,从此以后开始开药店卖药了。
一天,从省城乘坐渡船回家,渡船上和一位客人并排而坐,彼此打招呼叙谈。客人自己说:“我叫李升佐,和先生家离得很近,也是做药材生意的。”渡船靠岸,陈先生先行动身回到家,才想起来丢失了二百两银子,遗忘在渡船上;连忙回去询问李先生是否捡到,而这时李先生已经带着银子来送还了,留下来饮酒畅谈,非常尽兴,最后成为知己的朋友。于是合伙开办药店,取字号为“陈李济”,这便是其中的由来。
陈、李二位先生因为近世人情多欺多诈,药丸的制造,容易出现欺骗蒙混的现象,所以他们发誓绝不会做出任何假冒伪劣的行为。二人在相处过程中,彼此尊敬,真诚相待,平时的生活和美安乐,如同亲兄弟;即便有过错的地方,也不介意。等到李先生离世后,陈先生叫他的两个儿子过来,流着泪对他们说:“古时候,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羊舌肸(xī),字叔向]抚养汝齐的遗子;齐国丞相晏婴不轻易与人交友,一旦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我的朋友虽然不在了,但是朋友之间的情义怎敢忘记呢?”为两个孩子聘请老师教他们读书,使他们能够成家立业;田地、房屋、坟墓,都帮助他们经营置办。曾经对人说:“我并不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只是让我那死去的朋友九泉之下能够安心而已。”陈先生一直活到九十岁,无病而终。
自从“陈李济”开创至今,陈、李两家的子孙男女,不互认干亲,不结拜兄弟,不互相嫁娶;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叙尊卑之谊。或者以叔侄相称,或者以兄弟相称,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两家的妇女不必相互来往,每当有大喜事,则赠送四桌酒席而已。两家的子侄,如果有人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亏空,也仅仅将亏空的数额在股份中均摊扣除,绝对不允许将股份转让给外人,所以子孙不至于失业。
至于药铺中捐款开展抚恤孤儿寡妇、置办祭田、救济贫困、赈济吃不上饭的人,以及设置救火水车,来护卫街坊里舍的安全;举办文化交流集会,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途径等等,各种各样的善行义举,则又是不胜枚举,美不胜收。现在两家子孙中,有人考中举人,有人成为廪生,有人进入府学、县学读书。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正是蒸蒸日上的势头,享受前人的福泽也可谓是绵远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