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2 讼师削禄

8.1.22 讼师削禄

闽中孝廉某,才华倜傥,弱冠以第二人登道光戊子科乡榜。会富人某,为豪强所伤,几兴大狱。富人不惜重赀,求助于工刀笔者,以期必胜。人满一室,孝廉与焉,公议一词。孝廉不以为然,授以己意,众以其幼也,忽之。词上,而当事提之急,祸且不测。不得已,如孝廉意易之,讼立解。自是胆愈大,术愈工,而名愈噪。求教者,户外踵接。计频年所入,不下万余金,旋即以意外耗去,而受其倾陷者不少也。

晚岁,方为人捉刀,静坐构思,灯光忽缩小如豆,旋放大光明。一金甲神见于前,数之曰:“子某年入词林,某年得试差,某年出外任,计今已登台阁矣。因孽而削除殆尽。每年间,所入厚,则损人多,禄籍所削亦多。因子福泽较优,故至今若无事焉。现禄除尽,若亟悛改,尚可考终,否则不得其死矣。”言讫,所执笔,忽划然中分为二,遂惕焉辍业。后得教谕以终。瞑目之先,呼其子曰:“我以少年不检,潦倒一生,悔无及矣。”遂历述神语,嘱子:“必以此言,宣于众。能劝改一人,即为我消除一孽。此干父之蛊,非证父之过也。否则我魂魄知有馁而已,不来享矣。”恨恨而卒。

咸丰某科秋试,第三场,邱容帆与其子同号舍。四鼓卷竣后,闲谈因果,其子欷歔述之如此。

【译文】福建的某举人,才华卓越,为人洒脱不拘,二十岁的时候,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了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乡试。当时有一个富人,被有权势的人所中伤,眼看要兴起大的诉讼案件。富人不惜花费重金,求助于擅长舞文弄墨的人,帮他写状词,以期赢得官司的胜利。找了很多人,坐满了一屋子,某举人也在其中,大家商议的结果众口一词。举人不同意他们的意见,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认为他年纪轻,没有把他的意见当回事。状词递交上去以后,官府很急切地要提审富人到案,眼看要遭遇不测之祸。不得已,就根据举人的意见改换了状词,案件很快就化解了。从此以后,举人的胆子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精巧,而名声也是越传越广。登门求教的人,在门外排队。历年来所得的收入累积下来,要在一万两银子以上,不过很快就因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被消耗掉,而且遭到他倾轧陷害的人不在少数。

晚年的一天,某举人正在为人写状词,静坐凝神构思,灯光忽然缩小成像黄豆那么大,紧接着又大放光明。一位身披金甲的神人出现在面前,数落他说:“你命中本应在某年进入翰林院,某年获得主持科举考试的差事,某年外放到地方任官,算下来到今天已经入内阁做宰相了。因为你作孽,已经被削除殆尽。每年间,如果当年收入越丰厚,那么损害的人就越多,福禄和功名被削除的也就越多。因为你福泽较为优厚,所以至今好像没什么事情发生。现在你的福禄已经被削除干净了,如果立即悔改,还能得到善终,否则将死于非命了。”说完之后,他手中所握的毛笔,忽然齐齐整整地一分为二,于是感到非常害怕,就终止了讼师的职业。后来改做教师直到去世。临终闭眼之前,把儿子叫到跟前,对儿子说:“我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导致一生穷困潦倒,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一五一十地讲述了神明所说的话,叮嘱儿子说:“你一定要把这些话,向众人宣传。能够劝化令一个人改正,就能帮我消除一桩罪孽。这样就是真正的继承父亲的志业,并不是在证实父亲的过失。否则,如果我死后魂魄有知的话,也会感到失望和不甘心,不会来接受和享用祭祀。”然后,就含恨而死了。

咸丰年间某年的乡试,在考第三场的时候,邱容帆先生和举人的儿子坐在同一间考场。凌晨四更天答完试卷以后,二人闲谈因果报应之事,他的儿子一边抽泣一边讲述了上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