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7 邱真人救荒策

7.6.17 邱真人救荒策

乾隆丙午,江南大饥。天中节,苏州粥厂告竣,众善士设醮于葑门外文星阁;扶鸾,长春邱真人降乩。因问吴中各厂诸董绅士功过优劣,真人曰:昨同诸真校阅苏州粥厂诸册,乃各府县城隍,会同岳府纠察司上奏。诸真磨对各厂功过,大约以九功一过为最上,至六功四过而止。此由策未全善,故亦无全功。

盖粥厂虽有救人之功,其中亦有九害。筋力已衰,龙钟就食,一遇拥挤,昏眩随之,不死于家,而死于厂,其害一也。童男童女,或依父母而来,或附公婆而至,一到厂前,男赴男厂,女赴女厂,各不相顾,因此掠卖,无处找寻,生则沦落卑污,死则辗转沟壑,其害二也。大雨淋漓,雪风凛冽,泥涂踯躅(zhí zhú),寸步难行,虽得一餐,已同九死,其害三也。男废耕耘,女抛缝绩,偶因本年秋歉,兼酿来岁春荒,其害四也。饥伤带病之人,跋涉不胜其苦,而粥又温寒不等、迟早无时,不能救饥,反以速死,其害五也。怀孕妇女,或因损以堕胎,或满月而将娩,饥伤血晕,汤水谁怜,感冒风寒,终身致疾,其害六也。日候关筹,夜栖孤庙,风檐打盹,湿地权眠,秽气熏蒸,染成疾病,其害七也。或有无识妇人,遭逢浪子,既丧名节,且致拐逃,悔恨莫追,遗孩啼哭,老母悲酸,夫叹断弦,妻同覆水,其害八也。虮虱满身,垢腻遍体,散处已堪掩鼻,合聚更觉难闻,恶臭不堪,染成瘟疫,大荒之后,瘟疫流行,其害九也。尔等未得善法,故未能邀全功耳。

众叩尽善之法,真人曰:人心不古,才过荒年,农家忘水旱之忧,市井忘饥馑之苦,并绅士亦忘赈济之劳。道人虽熟筹有三策,恐未必能遵行也。然宁可言之而不行,不可因不行而不言。

第一,未雨绸缪策。凡府州县,各有乡都图甲,地方大小、烟户多寡不齐,每图举殷实老成者为董事一人、副董十人,同心协力,捐办仓厫。除五六分年岁不捐外,每夏秋两熟丰收之时,副董查有实田十亩者起捐,每亩冬米四升、夏麦二升;实田五亩、租田五亩者,每亩捐冬米二升、夏麦一升。共收米麦者若干,登记明白,贮仓封锁。如遇青黄不接之时,出陈易新。或仿社仓例,出借有田之人,酌量起息,无田者不准情借。若遇大荒,查明实贫饥口,造册,无滥无遗。五日前发票,注明村户大小几口,大口日给麦六合,小口日给麦三合。麦完,大口日给米五合,小口日给米三合,十日一给。米麦足敷五月之粮,则从十一月半给起,四月半为止;仅敷三月之粮,则从正月十一日给起,四月初十日为止。即着首、副董专司其事。其有穷乡无告,邻近富图,务须协济。如此则男不废农,妇不废织,既免九害,并获四益矣。何为四益?圣上爱民如子,每遇偏灾,特旨辄发帑金数百万两。而民捐三百两以上者,概准议叙;其百金、数十金者,给奖有差,较之捐职纳监,其荣倍之。其益一。上帝好生,凡救人者,其功大于救物;救宗族亲戚者,其功又大于救人;独至救荒,则不论亲疏远近,皆为莫大阴功。况乎绸缪未雨,更为上契天心,后起荣昌,尤堪预必。其益二。每遇荒年,局捐图捐,俱不能免,官吏催呼,绅士勒迫,因而贿求情嘱,以冀少捐,不惟无功,最为造孽。况彼已遇歉,而势必取盈,则捐多嫌少,力已竭蹶。此乃丰年,而数有定额,则积少成多,力尚有余。其益三。每遇荒年,饥民结伴成群,强求力索,非特无心独饱,抑且御侮无由。若用此法,则贫富俱可两安,雍睦积成风俗。其益四。尔等何不勉而行之?

第二,临渴掘井策。或逢大歉之年,绅衿善士,钞录设厂九种之害,呈明府县。知县传谕老成练达书役,告以神鉴非遥,实力办公,子孙荣贵。先令该房查乡图城厢完粮细册,及有无生理,并密传各图厢保,不拘士农工商,呈报上中下三等殷户,选举公正董事;协同地保,查各图各厢,实在贫穷饥口,勿稍遗漏注册。然后出帖邀请各厢图二等殷户,并请诸绅士,于城中设局劝捐。或此图捐户多而饥口少,或彼图捐户少而饥口多,总须畛(zhěn)域不分,有无协济。以厢图大小,酌举正副董之多寡。或钱或米,五日前给票,十日一给,发满日汇册呈县核存。则饥民免九害,而沾实惠。官吏绅衿善士,俱准全功。

第三舍子留母策。须大力好善者为之。昔旌阳许真君,富而好善,每遇丰稔,籴(dí)米数万石,约三年以陈易新。如遇大荒,减价平粜(tiào),贫者私给米票,每口给米八合,遇稔乃止。后遇谌(chén或shèn)母元君,授以大丹。晋太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全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今天下殷富者,不乏其人,各量力也。

道人筹此三策,尔等刊印流布,敬谨奉行,普济无量,自然百福骈臻。若不能行此三策,则于城中,每厢设粥担。以厢之大小,为担之多寡,桶上设盖,每担可给饥口二十名。备大盌二十只,用过洗净,腌菜一小桶,两担同行。此担未完,彼担已熟。乡村亦照此法,亦可免九害,而济然眉。否则熟视饥民辗转而死,与其忍心害理,为鬼神深恶痛绝之人,毋宁仍设粥厂,虽不免九害,尚可有功也。道人与尔等有缘,坐谈已久。尔等能自修自证,功成行满,焉知不同作十洲三岛客耶?勉之,勉之!若疑乩语难凭,则负道人一片婆心矣。

【译文】乾隆丙午年(1786),江南发生大饥荒。端午节,苏州粥厂建造完毕,许多善士在葑门外的文星阁设立道场祈福消灾;扶乩时,长春真人邱处机降临。众善士于是询问苏州负责各粥厂事务的士绅的功过优劣,邱真人说:我昨日同诸位仙真查阅苏州各个粥厂的簿册,这些簿册是各府和各县的城隍神,会同东岳大帝府中的纠察司上奏的。诸位仙真核对各粥厂负责人的功过,大致以九功一过为最上,以六功四过为最低。这是因为粥厂制定的政策都不尽善尽美,所以其负责人也就没有全是功而没有过的。

粥厂虽有救人之功,其中也有九种弊端。那些身体衰老,行动不便的人前来领粥,一旦遇到拥挤,随之就会昏眩,不是死于家中,而是死于粥厂,这是第一种弊端。那些男童女童,有的跟随父母而来,有的跟随爷爷、奶奶而来,一到粥厂,男的便奔赴接待男子的粥厂,女的就奔赴接待女子的粥厂,各不相顾,因此有些孩童被人抢去卖掉,无处找寻,能活下来的无非沦落到卑污之境,死掉的就会被人抛弃到沟壑之中,这是第二种弊端。大雨淋漓、风雪凛冽之时,道路泥泞,行者徘徊,寸步难行,虽然得到一顿餐饭,也已经如同九死一生,这是第三种弊端。男人废弃耕耘,女人放弃缝织,偶然因为本年秋季的歉收,一并酿成了第二年的春荒,这是第四种弊端。饥伤带病之人,承受不住远途跋涉的劳苦,(到了粥厂)粥要么温寒不等,要么或迟或早地不能按时发放,不仅不能救饥,反而会导致他们速死,这是第五种弊端。怀孕妇女,有的因身体损伤而流产,有的怀孕期满将要分娩,却因饥饿、损伤或贫血而晕倒,没有人可怜她们,端给她们热水喝,她们因风寒而感冒,就会导致一生的疾病,这是第六种弊端。(前来领粥的人)白天等候城门打开,晚上栖息于孤庙中,在风檐下打盹,在湿地上暂眠,秽气熏蒸,染成疾病,这是第七种弊端。有些没有见识的妇人,遇到浪子调戏,既丧失了名节,又容易受到拐骗、随人逃亡,那时悔恨莫及,遗弃的孩子啼哭不已,老母悲酸,丈夫悲叹妻子离去,妻子如同泼出去的水般不能再回,这是第八种弊端。虮虱满身,污垢遍体,分散相处臭味已经令人掩鼻,何况众人合聚在一起更让人觉得难闻,恶臭不堪,染成瘟疫,大荒之后,瘟疫流行,这是第九种弊端。你们未能找到圆满的方法,所以也就不能获得全功了。

众人询问尽善尽美的方法,邱真人说:人心不古,才过完荒年,农家就忘了水旱之忧,百姓就忘记饥馑之苦,就连士绅也忘记了赈济之劳。我虽然深思熟虑,也只是想出了三种办法,恐怕你们未必就能一一遵行。然而宁可我说了你们不照做,也不能因为你们不照做而我就不说了。

第一,未雨绸缪的办法。凡是府州县,各有乡、都、图、里(皆为明清时地方区划名),地方的大小和住户的多少都不一样,每图推举一位家境殷实、办事老成的人作为董事、推举十人作为副董,同心协力,捐办粮仓。除了收成五六分的年岁不捐外,每年夏秋两季粮食成熟丰收之时,副董查有实田十亩者起捐,每亩地捐献冬米四升、夏麦二升;有实田五亩、租田五亩的人,每亩捐献冬米二升、夏麦一升。共收了多少米麦,登记明白,贮仓封锁。如果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用陈米换新米,或仿照社仓的条例,向有田之人借贷,酌量计算利息,无田之人不准其托情借贷。如果遇到大荒,副董查明真正贫饥的人口,登记造册,要做到不泛滥、不遗漏。提前五天发给贫饥之人票据,上面注明村户大小、家中有几口人,家中人口多的每天给他们六合麦子,家中人口少的每天给他们三合麦子。麦子分完后,家中人口多的每天给他们五合米,家中人口少的每天给他们三合米,十天分发一次。粮仓中储存的米麦足够分发五个月的,则从十一月半开始分发,到第二年四月半为止;粮仓中储存的米麦仅够分发三个月的,则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分发,到四月初十日为止。期间,命令总董、副董专门管理此事。其中如果是穷困之乡,无处借贷,临近的富裕图里,必须予以协助接济。这样则男不废农,妇不废织,既避免了九种弊端,也获得了四种好处。哪四种好处呢?圣上爱民如子,每次遇到大灾,就会颁下特旨,从国库中拿出数百万两银钱救灾。并且规定百姓捐钱三百两以上者,准许其得官加级;捐钱一百两、数十两者,按等级给予奖励,这与捐职纳监比较,可谓是大大的荣耀。这是第一种好处。上帝爱惜生灵,凡是救人的人,其功劳大于救物;救宗族亲戚的,其功劳又大于救一两个人。唯独到了救荒之时,不论亲疏远近(都能予以救济的),皆是莫大的阴德。何况未雨绸缪,更是契合上天之心,后代繁荣昌盛,是绝对可以预料的。这是第二种好处。每次遇到荒年,局捐图捐,都不能避免,官吏催缴,绅士勒迫,因此有些人行贿托情,希望少捐一些,这种做法不但不能积累阴德,反而是最为造孽的行为。况且穷困之家已经歉收,官府一定要取足赋税,不免捐多嫌少,进一步造成贫困之家的枯竭匮乏。然而这事在丰收之年去做,收取的粮食有一定数额,慢慢积少成多,则贫困之家尚有余粮。这是第三种好处。每次遇到荒年,饥民结伴成群,向富户强求力索,富户非但无心独饱,而且也没有理由抵抗。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则贫富之家都可相安无事,和和睦睦积成风俗。这是第四种好处。你们为何不勉力而行呢?

第二,临渴掘井的方法。如果遇到大荒之年,缙绅善士,抄录设置粥厂的九种弊端,呈交奏明府、县长官。知县传令老成练达的书办,告诉书办神灵就在不远处鉴察,你如果实力办公,可保后代子孙荣华富贵。先命令书办查阅乡图、城厢(指靠近城的地区)等地交纳田赋的详册,以及有无予以救济、使百姓生存下来的办法,并密传各图、厢的地保,不论士农工商,呈报上中下三等殷实之家的名单,选举公正的董事,协同地保,查阅各图各厢,有多少真正贫穷饥饿的人口,一一登记在册,不要有所遗漏。然后贴出告示邀请各厢图二等殷实之家,并邀请诸位士绅,在城中设局劝捐。如果此图之中捐粮的人家多而贫饥的人口少,或那图之中捐粮的人家少而贫饥的人口多,一定要不分区域,互通有无,相互协助接济。根据厢图的大小,酌量选举多少位正董、副董。或钱或米,提前五天发出票据,十天分发一次粮食,分发期满时汇册呈交县官核存。这样饥民既避免了九种弊端之苦,又沾受了实惠。官吏、缙绅、善士,都可以获得全功。

第三,舍子留母的方法。这事必须得有一定实力行善的人去做。从前旌阳县的许真君(许逊),富而好善,每次遇到丰收之年,就会买米数万石,大约三年就会以陈换新一次。如果遇到大荒,他就以低价卖出粮食,私下把票据发给贫穷之人,每口人给八合米,等到谷物成熟时就停止发放。后来许真君遇到谌母元君,谌母元君赠给他一颗大丹。晋太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全家四十二口,成仙飞升。如今天下殷富者,不乏其人,可以让他们各自量力而行。

我筹划的这三种方法,你们刊印流布,敬谨奉行,普济百姓,功德无量,自然就会百福聚集。如果不能遵照这三种方法而行,可以在城中,每厢设立粥担。根据厢的大小,决定粥担的多少,桶上设盖,每个粥担可以救济二十名贫饥之人。准备二十只大碗,用过之后洗刷干净,并准备一小桶腌菜,粥担、菜担一同设立。这担未吃完时,就准备好另一担。乡村也可遵照此法而行,(这样做)也可以避免九种弊端,解除百姓的燃眉之急。否则,对饥民的辗转而死熟视无睹,与其忍心害理,做个让鬼神深恶痛绝的人,不如仍旧设置粥厂,虽然不免九种弊端,也可以算作有功之人。我与你们有缘,已经坐谈了很久。你们如果能自修自证,等到功行圆满,又怎知不会和我一起做个周游十洲三岛的神仙呢?勉力而行,勉力而行!你们如果疑心我的乩语不足凭信,就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口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