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3 袁侍郎

8.1.13 袁侍郎

袁荀陔侍郎(希祖),浙之上虞人,侨居湖北汉阳城。十二岁时,其封翁病笃,招表侄倪姓来属后事,并令侍郎从习贾。言迄而瞑。

越二日,家有十龄小童,忽于灵前仆地,作封翁语,谓太夫人曰:“儿当令读书,勿习贾。”太夫人曰:“家寒如是,何以供读?”曰:“笥中有某借券四百金,此人素敦古谊,虽力不能偿,可按月付息,以期儿成。”太夫人问:“读书成否?”曰:“是在儿矣,果为善,显仕何难?吾榇且勿归,可殡月湖广善庵,其方位询之老僧,后当葬于大别山。”又云:“吾婿后日可抵家,惜不及一诀。”言毕,童已苏。

太夫人即检笥中,果得券,以告倪。倪曰:“习贾为表叔易箦时所亲属,不能信鬼语。”太夫人曰:“鬼语诚不足凭,当以吾婿归期卜之。”时长婿丁君赴浙,岁余无音耗,应期果至,一家皆惊。遂奉旅榇于广善庵。老僧谓庵前有吉地,指示殡之。持券诣某,果以归息为约。至侍郎入庠时,某始亡。侍郎往奠,焚其券。后举丁酉乡荐,丁未入翰林。戊午冬,已陟少司徒。先是癸丑闻兵警,请假归汉,已卜葬封翁于大别山。

封翁多隐德,灵识自当不爽。杜小舫与侍郎,同客汉阳郡幕,侍郎向小舫自述如此。

【译文】侍郎大人袁希祖先生,字荀陔,是浙江上虞人,客居在湖北省汉阳城。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危,把表侄倪某叫过来,托付后事,并且命令希祖跟随倪某学习做生意。说完之后,就闭上眼睛了。

过了两天,家中有个十岁的小童,忽然在父亲的灵位前倒地,以父亲的声音和语气说话,对希祖的母亲说:“要让儿子读书,不要学做生意。”母亲说:“家中贫穷到这个地步,哪里有钱供他读书呢?”回答说:“箱子中有我借给某人四百两银子的借据,这个人向来有古代贤人之风,为人厚道,重视情义,即便是暂时没有偿还的能力,可以按月支付利息,一直到儿子长大成人。”母亲问道:“将来读书会有成就吗?”回答说:“这就在于儿子自己了,如果真正能够行善,取得显赫的官位又有何难?我的灵柩暂时不用运回家乡,可以停放在月湖边上的广善庵,摆放的方位可以询问庵里的老僧,以后当会安葬在大别山。”又说:“我女婿后天就能到家,可惜的是来不及见最后一面。”说完之后,小童就苏醒过来了。

母亲就在箱子里翻找,果然找到了借据,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表侄倪某。倪某说:“学习做生意是表叔临终前亲口嘱托的,不能相信鬼话。”母亲说:“鬼话固然不足为信,看看我女婿回到家的时间是否相符,以此做个验证吧。”当时大女婿丁某到浙江去了,一年多都没有音信,到了第三天果然来了,一家人都感到惊奇。于是把灵柩暂时运到广善庵停放。老僧说庵前有一块风水宝地,按照他的指示暂时殡葬在那里。拿着借据去找借钱的那个人,果然约定好以按月付息的方式偿还。一直到希祖先生正式进入县学读书时,那个人就去世了。希祖先生前去吊唁,将借据焚化。后来,在道光丁酉年(1837)考中举人;在道光丁未年(1847)中进士,入翰林院。咸丰戊午年(1858)冬,已经擢升至户部侍郎。之前,在咸丰癸丑年(1853),听闻了关于战乱的消息,请假回到汉阳,已经选择吉日吉地将父亲的灵柩正式安葬在大别山。

希祖先生的父亲默默地做过许多善事,冥冥之中果然神魂英灵不灭。杜小舫先生和希祖先生,曾经一同在汉阳府衙门做幕僚,这些都是希祖先生亲口对小舫先生讲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