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5 王太夫人德报
山东福山县古岘村,王骘尚书,母太夫人,入门时,大脚步上门中石,石顿断。家人以为大不祥,咸劝其父封翁退婚。封翁曰:“勿尔,换一门中石,何难之有?”成亲之后,伉俪情深。
岁逢大荒,饥民五人,门前乞食。家中只有谷三斗,封翁欲将三斗谷,分济五人。太夫人曰:“三斗谷,能活五饥民乎?不如蓄之家。我夫妻二人,日出采薪挑菜,售之亦足养活七人矣。俟来春年丰,可送五人回家。”封翁诺之。于是养五人过冬,来年送归。皆系大族之后。村中有张姓,服贾关东,妻在家,与人私通有娠。夫回家知之,欲杀奸夫淫妇,来请封翁助焉。封翁劝之曰:“君服贾,何患无妻?饶他二命,免受污名,岂不大胜于杀耶?”张然其言,遂不杀,复往关东另娶成室焉。
封翁与太夫人,一生行善,不可枚举,略举其一二,概可知矣。自尚书以下,科第绵绵;大官显爵,代不乏人。现其孙王西舶太守(兆琛),于六瓯鹾尹之姑丈也,口述其事,故特书之,为行善者劝。
【译文】王骘,字辰岳,是山东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岘村人,官至户部尚书。他的母亲老太夫人,刚过门的时候,一双大脚板,踏上门中石板,石板一下子断开了。家人认为很不吉利,都劝他的父亲王老先生退婚。老先生说:“不要这样做,换一块门中石板,有什么难的呢?”成亲之后,夫妻二人非常恩爱。
有一年赶上大饥荒,有五个逃难的饥民,在门前要饭。这时家里只有三斗粮食,王老先生想把三斗粮食,分给五个人。太夫人说:“三斗粮食,能养活五个饥民吗?不如把他们养在家里。我们夫妻二人,每天出门打柴挑菜,卖了换钱也足够养活七个人了。等到来年开春丰收以后,再送五个人回家。”老先生同意了。于是,养活五个人过冬,第二年春天送回家。都是世家大族的后人。村里面有个姓张的人,在关东做生意,妻子在家,和人私通,有了身孕。丈夫回家知道了之后,想要杀掉奸夫淫妇,来请王老先生帮忙。老先生劝他说:“你是做生意的,还怕没有妻子吗?饶了他们两条命,以免受到污秽的名声,这难道不是比把他们杀掉强多了吗?”张某对他的话表示认同,于是不杀,又到关东另外娶妻成家了。
王老先生和太夫人,一生所做的善事,不胜枚举,这里稍微列举其中一两件事,其他的也大致可以想见了。自儿子王骘尚书以下,科第功名,绵延不绝;高官显贵,子孙代代都有。现在他们的孙子王兆琛,字西舶,现任知府,是于六瓯盐运使的姑夫,亲口讲述了祖辈的事迹,所以特此记录下来,用来劝勉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