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郭中丞
郭(阶三)太翁,一生存心忠厚,不与人竞。同时五子登科,人争艳之。其次子远堂中丞(柏荫),仁恕为怀,循循孝友,尤能克振家声。光绪元年二月,以病乞退,来游西湖。一日絮谈甚久,予乘间请曰:“行善事,以何者为最?”则对以施棺助葬最好。据云,其弟蒹秋孝廉,于咸丰九年,大病入冥。昏迷之际,见其太翁,谆谆以施棺勖之。醒以语兄,故中丞深信之,而从此舍棺不辍。
又自述道光戊子正月,偶因祭墓,见道旁无主一棺,多年朽坏,几露尸骨,甚属不忍。问墓客:“此棺似此暴露,葬之需钱几何?”墓客告以五千文,即可营办。因向亲友处凑集,己亦以千余文合成,持付墓客。家故贫,而乐善不倦。大概如此。
四月时,有本族中叔侄不睦。侄将完姻,而叔殴辱之,已成仇雠莫解之势。中丞向其族兄,婉劝开导,代为排解。又赴侄处,告以叔侄名分自在,断不可不睦以伤和气。一日,中丞正在其侄处相劝,而族兄忽到,盖动于中丞之言也。先向其嫂陪礼,即其侄之母,嫂即相说以解。从此两无违言,则中丞排难之功大矣。
是年八月初九寅时,正酣卧号中。忽见有戴缨笠公差数人,持红灯笼来,向其号曰:“此亦宜与以一灯,并示以题纸。”即持向红灯一照,题为“说之不以道”三句。心中辗转,遂惊而起,并无题纸,亦不见有红灯。遂步出号头,则题纸正下而未分亟欲翻视,而号兵不允。因乞其稍示首一二行,果为前题,益异之。天尚未明,过邻号然烛。先是挈入白烛二十枝,又红烛二枝,共插一袋。遂私祝曰:“此次若中,则抽红烛。”及得烛,果红。又私念二十一枝烛中,只一红烛矣,若再抽得红烛,必中无疑。则又抽得。斯科果中。壬辰,成进士,入词林,转御史,授甘肃甘凉道。未久,以失察案去官,家居十余年,掌教糊口。直至同治初年,保荐还朝。未十载,洊升开府,迭署总制。天之报施善人,为独厚矣。
郭中丞又自述,在鄂抚任内,尝出城拜客。归时见仪从中,杂一豕相随。初不为意,比入城,豕在舆前。及返署,豕亦同入。舆至大堂,豕亦欲直闯,夫役嗾之,遂由旁进,直至二堂。豕坚跪不动,逐之亦不去。中丞向喜放生,因思署前有放生局,遂命将此豕放之,如有来认者,以三千文偿之。令夫役挈去,仍不动。遂令武巡捕以土音告之,豕瞿然而起。此时事已喧传,豢豕者入署领赏叩谢。夫豕乃畜类之至蠢者,而畏杀相随至抚署,事有异矣。
【译文】郭阶三老先生,平生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忠厚诚实之心,不和别人竞争。他有五个儿子,都在科举中先后考取了功名,人们都很羡慕他。尤其是他的二儿子郭柏荫,字远堂,官至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以仁厚、宽恕为怀,谨守规矩和礼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能够振兴和光大家庭的声誉。光绪元年(1875)二月,因病辞去官职,来到杭州,游赏西湖美景。一天,我和他闲谈了很久,趁机向他请教,问道:“做善事,以哪一种事情最好呢?”他回答说向那些贫困无力埋葬死者的家庭施舍棺木、帮助埋葬是最好的。据说,他的四弟郭柏苍举人,字蒹秋,曾经在咸丰九年(1859),因生了一场大病,梦游冥府。在恍惚昏沉之际,看到了他过世的老父亲,苦口婆心地鼓励他多做施舍棺木的事。醒来后,将梦中情形告诉哥哥,所以柏荫先生对此深信不疑,从此以后施舍棺木从未停止。
柏荫先生又说,道光戊子年(1828)正月,偶尔因去祭扫祖墓,看见路边有一具长年无人照看的棺木,已经朽烂了,几乎暴露出了尸骨,令人不忍心看。就问管理墓地的人:“这具棺木已经暴露成这样,如果妥善入土埋葬,需要多少钱呢?”墓地管理者告诉他说需要五千文钱,就可以办到。于是找亲戚朋友凑集资金,自己也拿出一千文,凑齐了之后,交给墓地管理者。家中本来很贫困,而乐善好施,孜孜不倦,类似的事情做了很多。
当年四月的时候,他的家族中有一对叔侄不和睦。侄子即将完婚,而叔叔将其殴打辱骂了一通,双方已经成了冤家对头,眼看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柏荫先生向他的族兄,也就是那位叔叔,委婉地劝解开导,代为排解矛盾。又到了侄子那里,告诉他叔侄的名分永远都在,切不可因为不和睦伤了和气。一天,柏荫先生正在他的侄子那里劝解,而族兄忽然到场,原来是被柏荫先生所说的话触动了。先是向嫂嫂赔礼道歉,也就是侄子的母亲,嫂嫂也就和颜悦色地说了些好话,双方就此和解。从此以后,双方再也没有说过伤和气的话,这都是柏荫先生从中排解的功劳啊。
当年的八月初九日寅时(凌晨3点到5点),他正在乡试的号舍(科举考场,分配给每位考生的小屋,白天写考卷,夜间睡觉)中睡觉。迷迷糊糊之中,忽然看见有几名头戴系着帽缨的斗笠的差役,提着红灯笼过来,对着他所在的那间号舍说:“这个人也应该给他一盏灯,并且给他看一下题纸(写有考题的试纸)。”随即拿着题纸对着红灯笼一照,看到题目是《论语·子路》中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这几句话。心中辗转反侧,一惊而醒,就起来了,发现并没有题纸,也没有什么红灯笼。于是走出自己的号舍去察看,试卷已经下来,还没有分发,急切地想要翻看一下,而监考的官兵不允许看。于是请求稍微露出前面一两行字给看看,果然是前面那道题,顿时觉得更加奇怪。天还未亮,准备到隔壁号舍借个火点蜡烛。他之前带来白色蜡烛二十支,还有红色蜡烛两支,都插在一个口袋里。于是在心中暗自祷告说:“这次如果能考中,就抽到红色蜡烛。”随手抽了一支蜡烛,果然是红色的。又心想剩下的二十一支蜡烛中,只有一支红色的了,如果再抽中红烛,就必定能考中无疑。然后果然又抽到了红烛。这次考试果然榜上有名。壬辰年(1832),又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转任御史,又被任命为甘肃甘凉道。不久之后,户部库银亏空案发,他因为未能及时发现,被革除了官职,家居十多年,靠教书来维持生活。直到同治初年,在曾国藩先生等人的保举下,受到朝廷引见,恢复职务。不到十年,升任至广西、湖北等省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上天对善人的回报和施与,真的是特别优厚啊!
郭柏荫先生又说,他在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有一次出城拜访客人。回来的时候,见仪仗队伍中,混杂着一头猪跟在后面。起初没在意,等到进了城,猪忽然跑道轿子前。等回到衙门,那头猪也跟着一同进入。来到大堂,猪也想径直闯入,衙役呵止了它,于是从偏门进入,直到二堂。猪跪在地上一动不动,赶它也不走。柏荫巡抚向来喜欢放生,想到衙门前设有放生局,就命令衙役将这头猪安置在放生局,如果有人来认领,就拿三千文钱来偿还他。就命令差役们把猪牵走,还是一动不动。于是命令武巡捕(清代将军、总督、巡抚的僚属,分文武两类,文巡捕掌传宣,武巡捕掌护卫)用当地的方言来告诉它,猪立刻就起来了。当时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养猪的人到衙门领了赏钱,并叩谢。猪是畜生当中最为蠢笨的,而因为害怕被屠杀,一路跟随到巡抚衙门,也是很奇异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