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7 牛痘可信
牛痘之法,种在人之消烁、清泠渊两穴,不拘寒暑,不必禁忌。小儿生四个月后,只要无疮瘰诸疾证,便可随时引种。其胎毒轻重,则颗数不定,种几颗则发几颗者,常也。并不用药,自然灌浆。小儿饮食如常,若无其事。旬日之间,收靥成功。消、清两穴,在少阳三焦经。三焦者,人身最关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上下之气,于其关要之处,引之。从皮毛经络直传而入,纵有胎毒深藏于肾,亦自然同时引出。《金鉴》所谓“引其毒于未发之先”者,即此。张玉《种痘新书》,所谓以好苗而引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者,亦此意。凡种痘乃用引法,而引毒从深处同时而出,不受苦楚,不耽惊险。则牛痘为最妥也。
夫牛,土畜也。人之脾属土,以土引土,同气相感,故能取效若此。《本草纲目》云:“用牛虱能稀痘。”取其有牛血耳。牛虱尚能稀痘,则牛痘必稀可知。且痘为小儿一大关键,宜先事预防。不可听信妇人小子之言,以牛痘为太暴,致贻后悞。牛痘自种后,至三四日,始露形影,发出尖头;五六日起小泡;六七日水足灌浆,微微起痒;八九日浆足,两腿底微疼,略似结核,头额掌心,俱见微热。此周身毒由此而出也。
其痘灌浆,足有如绿豆大、白豆大者。第九日脚外晕散,热退,浆转黄腊色,渐次变苍,皆靥。靥落,光泽坚厚,则大功告竣矣。夫牛痘尽美尽善矣,而最不利于塞鼻痘医;牛痘不必延医,又不利于看痘幼科;牛痘无余毒遗患,又不利于外科;牛痘勿药可喜,亦不利于药铺。每有谋利者,暗中妒忌,互相煽惑,竟以牛痘刺种为伤人,而更造为“再出”之一语。此种浮言,断不可信。育子者,当奉牛痘为希世之宝可耳。
按,牛痘盛行于咸丰、同治间。予之四子、五子均用牛痘种之,绝无所苦。男女孙不下十余人,在闽、在杭,均种以牛痘。或以再出为可虑,试再种之,必不再出。亦曾试将一二人再种之,而竟不出。此尤可信者。以故人家之过于珍重者,于次年复种一次,其不出者比比矣。
【译文】种牛痘的方法,种在人的消烁、清泠渊两个穴位,不论寒暑,不必禁忌。小儿出生四个月后,只要没有疮疖等病症,便可随时引种。由于胎毒(中医指初生婴儿所患疮疖等的病因,大多是母体内的热毒)的轻重不同,所种牛痘的颗数也不确定,种几颗发几颗的,也常有。种牛痘并不需要用药,自然灌浆(指疱疹中的液体变成脓,使疱疹在皮肤表面凸起,多见于天花或接种的牛痘)即可。小儿饮食如常,若无其事。十天左右,收靥(中医术语,指使痘疹的疱块收敛结痂)成功。消烁、清泠渊两个穴位在少阳三焦经。三焦经,是人身上最关键的地方,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连通内外上下之气,在其关键之处,引种牛痘。牛痘从皮毛经络直传而入,纵使肾里深藏胎毒,也自然可以同时引出。《金鉴》里所说的“引其毒于未发之先”,就是指此。张玉《种痘新书》里所说的用好的疫苗引出胎毒,胎毒不横行为害而病症自然顺畅,就是这个道理。凡是种痘都用引法,把胎毒从深处同时引出,不受痛苦,不担惊险,这是种牛痘最妥善的方法。
牛,是土畜。人的脾属土,用土引土,同气相感,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本草纲目》说:“用牛虱能稀痘。”用牛虱乃是因为牛虱中带有牛血。牛虱尚能稀痘,可知牛痘必稀。并且种痘是小儿的一大关键,应该事先预防,不可听信妇人、小子之言,认为牛痘太过暴烈,以致留下后患。自种牛痘后,到第三四天,牛痘才露出初形,发出尖头;第五六天起小泡;第六七天水足灌浆,微微起痒;第八九天后浆足,两腿底部微疼,略似结核,头额掌心都会微微发热。这是因为全身的胎毒都由此而引出了。
牛痘灌浆之时,能有绿豆、白豆般大小。第九天脚外的晕斑散去,热退,痘浆变为黄蜡色,逐渐变为灰白色,都结痂。痂落后,此处的皮肤光泽坚厚,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这种种牛痘的方法已是尽善尽美了,而最不利于请痘医为小儿塞鼻种痘;种牛痘不必延请痘医,也不利于看痘幼科;牛痘没有余毒遗患,也不利于看外科;牛痘不需要使用药物,自然就可以种成,也不利于去药铺抓药。因此常有一些谋利之人,暗中妒忌,互相煽动,蛊惑人心,竟然说刺种牛痘会伤害人的健康,更有人造谣说刺种牛痘没有作用,牛痘还会再出。这种没有根据的言论,断不可信。养育幼儿的人,应当把牛痘奉为稀世珍宝才行。
说明,牛痘盛行于咸丰、同治年间。我的第四个儿子、第五个儿子都种了牛痘,毫无痛苦。我的孙子、孙女不下十余人,在福建,或在杭州,都种了牛痘。有人担心种了牛痘还会再出,可以试着再种一次,必然不会再出。我曾经也在一二个孩子身上试着再种了一次,最后也没有再出。这尤其值得相信。因此有些过于珍重孩子的人家,在第二年复种一次,其没有再出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