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6 同胞三翰

8.1.16 同胞三翰

李士震,南海华平人,祖父皆好善,家中落。公性尤好施,读书明大义。弱冠,寓居佛山,弃儒习贸易。尝岁暮持二金归,遇季弟于途,告之曰:“不食两餐矣。”公即倾所有与之。尝借赀贩运于湖广湘潭、广西郁林等处,稍获余利,多分给宗族之贫者。又建造始祖祠、房祖祠,动费盈千。其他桥梁道路,必倡捐修整,不惜心力为之。

乾隆丙午、丁未,广东大饥,公日嗟叹。家人问故,公曰:“如此米贵,将来必多饿死人也。”常郁郁不乐。未几,佛山衿耆,集众捐赀,请官给牌照,告籴邻省。或曰湖广多米,但无人往。众以李公路途甚熟,且诚实无欺,共推举之。公早起,适得信,喜甚。正欲起程,因感疾,举动颇艰。而事急不得已,遂以长子芳代往。且告于众曰:“某多贫苦亲戚,愿自捐银二百两。因佛山牌照,顺附买米归来,以赈亲族,不敢自私。请誓于神,以明心迹。”众义而许之。先是,邻谷封江,禁不出境。芳捧官文,径到广西、湖南,畅买之,急归赈饥,救活甚众。而公亲族,亦多赖焉。

公生五子,次可端,嘉庆丙辰进士,翰林检讨,任湖南主考;三可琼,嘉庆乙丑进士,翰林编修,官山东盐运司;四可蕃,嘉庆壬戌进士,翰林编修,官湖南粮储道。一时传扬,有“同胞三翰”之名。五可美,增贡生。芳以弟貤封翰林院庶吉士。公以子贵,累赠至中宪大夫。可琼子应棠,官池州知府;孙宗岱,官山东布政司。

尝观乡村之间,有发一秀才而不得;今同胞三翰,更斯世之奇逢。公以平日好施,积至大福。当日风霜跋涉,无非为利经营,既得财而又与众共之。观公于米贵忧人饿死,真有悲天悯人之意、民胞物与之怀。满腹慈悲,一点心可食无穷之报。吉祥花发,兰桂腾芳,捧诰命而迭受荣封。想在天之灵,当亦捻须一笑也。

【译文】李士震先生,是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华平村人,祖辈和父辈都是乐善好施,后来家道中落。士震先生更是乐善好施,而且读书,懂得道理礼义。二十岁的时候,寄居在佛山,放弃科举,学习做生意。有一次年底带着二两银子回家,在路上遇到了最小的弟弟,对他说:“已经两顿饭没吃了。”士震先生就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弟弟。曾经借贷本钱,在湖南湘潭、广西郁林等地贩运货物,稍微获得一些利润,就分给宗族当中的贫困家庭。又出资建造了供奉李氏始祖的宗祠和本房祖先的祠堂,耗费了上千两银子。其他比如桥梁、道路等设施,必定倡议捐款修整,不惜余力尽心去做。

乾隆丙午(1786)、丁未(1787)年间,广东发生了大饥荒,李公每天都为此唉声叹气。家人问他是什么原因,李公说:“米价这样昂贵,将来一定会饿死很多人。”经常闷闷不乐。不久后,佛山的儒生中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募集众人捐款,向官府申请发给凭证,到邻省去买米。有人说湖北、湖南有很多米,但是没有人愿意去。众人因为李公对路线熟悉,而且为人诚实有信用,共同推举他前去。李公这天早早地起来,刚好得到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正要起程前往,因为偶感疾病,行动颇感困难。而事情又十分紧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大儿子李芳代他前往。并且向众人宣告说:“我家有很多贫穷的亲戚,自愿捐款二百两银子。借着这次佛山官府发给的凭证,顺便附带买些米回来,来赈济亲戚和族人,不敢谋取私利。请求在神明前发誓,来表明我的心迹。”大家佩服他的义举,一致同意。先是,邻省的粮食被限禁在大江以内,不得出境。李芳手捧着官方的文书,直接赶到了广西、湖南,大量买米后,急忙返回,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人。而且李公的亲戚和族人们,也靠着这些米,渡过了难关。

李公生有五个儿子,二儿子李可端(字凝修),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又担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儿子李可琼(字佩修),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盐运使;四儿子李可蕃(字衍修),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湖南粮储道。一时之间,传为美谈,被誉为“同胞三翰”。五儿子李可美,是增贡生。大儿子李芳,因为弟弟的功名也获得貤封(清制,文武官员以自己所应得的爵位名号,呈请改授予亲族尊长,称为“貤封”;若其人已死,则称“貤赠”)为翰林院庶吉士。李士震先生父以子贵,先后多次受到朝廷封赠,最高至中宪大夫(文职正四品封阶)。李可琼的儿子李应棠,官至池州知府;孙子李宗岱(字山农),官至山东布政使。

我曾经观察,乡村地区,有的地方连一个秀才都没出过;现在李家同胞兄弟三人,都中了进士,入翰林院,更是当今之世少有的奇迹。李士震先生因为平时乐善好施,积累了巨大的福德。当初顶风冒雪奔波在外地做生意,无非为了获得利润,赚了钱之后又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看李先生在米价昂贵的时候,总是担心有人会被饿死,真正体现了悲天悯人的心念、民胞物与的情怀。满腔的慈悲之心,单凭这一点存心,便可收获无穷无尽的福报。吉祥之花盛开,子孙昌荣显达,自己也很荣耀地多次受到了朝廷的诰封。想必李士震先生在天有灵,也会十分欣慰,捻着胡须、会心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