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鲍生排解
道光庚子科,第二场,场中“淡”字号,有歙县鲍君,于黄昏时坐号中,忽有妇人搴帷,旋去。因思场中焉有妇人,必鬼也,遂出尾之。妇人见其相逼而来,遂入号底粪房内,鲍亦直入。妇人无可躲避,面墙而立。鲍呼之曰:“尔必鬼也,搴我号帘胡为者?”妇人不应。鲍以手拉之,妇人曰:“君既知为鬼,何相逼若此?搴帘是妾之误,祈谅之。”鲍曰:“寻我为误,想必有不误者,在此号中。何妨告我,为尔排解。”妇曰:“干卿甚事?”鲍强之,曰:“妾夫以木工为业,与某为邻。某向处馆。一日,夫以银十两,托某带归,不意某生干没。妾一子二女,全靠夫之接济。是年水灾,米薪腾贵,寄银不至,家遂断炊。夫亦于是年卒外,音信杳无。久之,妾饿死,一女亦饿死。如此害我,能不报乎?”鲍曰:“尔尚有子女乎?”曰:“止一子一女。”鲍曰:“何在?”曰:“日行乞耳。”鲍曰:“以君之怨,不过索某之命足矣,于尔子女何裨?据我看,不如以子女属某,使其领养。俟尔子女成立,方许卸责。并嘱某为尔做道场,立木主,焚金帛。岂不较胜索命万万耶?”妇曰:“如君言,岂不大好?但某负心至此,安能忽动天良?”鲍曰:“某虽不肖,能不要命乎?有我代尔排解,且看光景如何。”鲍遂引之以行。由底号向前,且行且呼某生姓名。至一号,闻呼而出。妇见之,怒气勃勃,有欲得甘心之状。鲍生拦阻,乃止。遂以妇人索命告之。某生叩头求救。鲍以其子女相属。某生自任,唯命是从。妇曰:“口无凭。”某生乃书之于纸,交鲍转交。妇不接,曰:“须焚之。”乃去。
是时夜深,他人文俱成。鲍自知多事,回号收心养气,预备作文。忽又见妇人来前。鲍曰:“何又来扰?”妇曰:“为君报喜,已获中矣。”鲍曰:“我不信。”妇曰:“诚然。凡索命必奉神旨令,方能进场,事毕仍当缴令。昨日妾领旨时,本欲索命。神见妾如此缴旨,神异而问之。妾以君排解为对。神乃嘉君之善。适今科一百零七名,以恶当换,乃将君名填写在上,故来贺也。”鲍曰:“汝妄言之,不足信也。”是时场中传闻甚广,均记之以待榜发。及阅《题名录》,鲍中一百四名。想揭晓以前,又有被黜者,故鲍又上数名耳。
【译文】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考试,在考第二场的时候,在“淡”字号考场,坐着的是来自安徽歙县的鲍先生,他在黄昏时分坐在考场中,忽然有一位妇人掀开帘子,张望了一下接着就离开了。心想考场中怎么会有妇人,一定是鬼,于是跟出来尾随其后。妇人见他紧紧追上来,于是躲到考场尽头的厕所内,鲍先生也径直追了进来。妇人没有地方可以再躲避,面对墙壁站着。鲍先生质问她说:“你一定是鬼,掀我考场的帘子做什么?”妇人没有应答。鲍先生用手拉她,妇人说:“先生既然知道我是鬼,为什么要这样苦苦相逼?掀帘子是我看错了,请原谅。”鲍先生说:“找到我是搞错了,想必还有对的人,就在这个考场中。不妨告诉我,说不定可以帮助你排解。”妇人说:“关你什么事?”鲍先生再三要求,妇人才说:“我的丈夫以做木工为业,和某生是邻居。某生当时在教书,开馆授徒。一天,丈夫把十两银子,委托某生带回,没想到被某生贪污。我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靠丈夫来养活。当年发生水灾,粮食和木柴的价格上涨,丈夫寄来的银子一直不到,家里于是断炊了。丈夫也在这一年死在外地,音信全无。后来,我被饿死了,一个女儿也饿死了。害我们全家到这种程度,能不报仇吗?”鲍先生说:“你还有子女在世吗?”妇人说:“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鲍先生问:“现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每天靠乞讨度日。”鲍先生说:“你对他的怨恨再深,最多不过是索取他的性命而已,但是这样对你的子女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依我看来,不如把子女托付给他,让他来领养。直到你的子女长大成人,才能停止抚养的责任。同时,让某生为你做道场来超度,设立牌位,焚化金帛。这不比索命强过一万倍吗?”妇人说:“如果真的像先生所说的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但是某生背信弃义到这种程度,怎么能忽然良心发现呢?”鲍先生说:“某生虽然不像话,但是他能不要命吗?有我替你从中排解,暂且看看情况怎样。”鲍先生于是带领着她走。从最里面的考场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呼喊某生的姓名。到了一间考场,某生听到呼喊声就出来了。妇人一看见他,便怒气勃发,看上去想要把他置于死地的样子。鲍先生急忙阻拦,这才停止。于是把妇人想要索命的事情告诉他。某生叩头请求解救。鲍先生把妇人的子女托付给他。某生很果断地接受了照顾她子女的任务。妇人说:“空口无凭。”某生于是写了一张字据,交给鲍先生代为转交。妇人不接,说:“须要焚化。”然后就离开了。
当时已经是深夜了,其他考生文章都已经写完了。鲍先生觉得自己多管闲事,回到考场收拾和养足精神,准备写文章。忽然又看到前面那位妇人来到面前。鲍先生说:“为什么又来打扰?”妇人说:“我是来为先生报喜的,您已经考中了。”鲍先生说:“我不相信。”妇人说:“是真的。凡是索命必须要取得神明的旨令,才允许进入考场,事情结束以后要把旨令缴还。昨天我领取旨令的时候,本来打算索取某生的性命。神明见到我以这样的方式缴还旨令,感到奇怪,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回答说是由于先生您帮助从中排解的。神明于是对先生的善举非常赞赏。恰好本科原定要录取的第一百零七名考生,因为恶行要被替换掉,就把先生的名字填在了名单上,所以前来祝贺。”鲍先生说:“你这是胡说,不值得相信。”当时这件事在考场中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等待发榜。等到翻阅记载考中名单的《题名录》,发现鲍先生考中了第一百零四名。想必是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前,又有考生被淘汰掉的,所以鲍先生又往前进了几个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