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2 耄年得子
江山北乡大陈地方汪氏,聚族而居。其族长卓夫先生,富而好施,老而弥笃;于族中贫苦者,尤加温恤。江邑素有溺女刁风,先生力劝邻村贫户,勿溺女;每育女婴一口,月给钱六百文,以二十四月为满。自是邻村竟无溺女者。平日施棺修路,一切善举方便,时行弗怠。邑自庚申兵燹(xiǎn),各姓祠堂被毁。先生常念祖宗灵爽无凭,耿耿于怀,爰倡捐数千金,重建祠宇,鸠工庀材,悉心竭力。汪氏祠宇竟焕然复新矣。江山近有望风而起造祠堂者,皆师先生敦本锡类意也。
先生年逾周甲,身体康强,尚艰子嗣。同治三年,严郡桐庐、建德等县,皆被蹂躏,后饥民垂毙甚多。江山同善局绅董,禀奉上宪办米赈饥,向浦城、广丰各处劝捐,集腋成裘。先生慨捐数百金,怂恿迅速往赈,全活饥民无算。同治四年十二月,先生继室,居然生子,时年六十有七矣。先生平日阴德甚多,兹举其大略。以耄年得子可为艰于子嗣者劝。
【译文】浙江江山县北乡大陈地方汪氏,聚族而居。其族长汪卓夫先生,家境富裕而乐善好施,年老后更是虔诚地做善事。对族中的贫苦之人,尤其加以体恤。江山县素来就有溺死女婴的风气,汪卓夫先生极力劝说邻村贫户,不要溺死女婴;并且约定,谁家要是养育了一名女婴,汪先生就会每月赠给他六百文钱,以二十四个月为期限。自此邻村竟然再也没有发生溺死女婴之事。平日里,汪先生施舍棺木、整修道路,一切善举和方便之事,都经常去做,毫不倦怠。江山县自咸丰庚申年(1860)遭遇战乱,各姓祠堂被毁。汪先生常念祖宗的魂灵无所归依,耿耿于怀,于是发出倡议,带头捐献数千两银子,重建祠堂,召集工匠,购买材料,尽心竭力。汪氏祠堂最终建立起来,又焕然一新了。近来江山县各地有人听到汪氏祠堂重建的消息,纷纷建造祠堂,这都是效仿汪先生不忘本源、善施众人的作风。
汪先生年过六十,身体康强,尚无子嗣。同治三年(1864),严州桐庐、建德等县,全都受到太平军的侵扰破坏,贼匪退去后,有很多将要饿死的饥民。江山县管理同善局事务的士绅,奉上级命令,采办粮食赈济饥民,向浦城、广丰各地劝捐,积少成多。汪先生慷慨地捐出数百金,并鼓动周围的人迅速前往赈饥,使无数饥民得以保全活命。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汪先生的继妻,居然生下一个儿子,当时汪先生已经六十七岁了。汪先生平日里还有很多阴德,这里我只是举其大概而言。因为汪先生老年得子,其善举可以用来劝勉苦于无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