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4 上饶王某

7.4.34 上饶王某

郑元麟云:嘉庆癸酉,麟省试,买舟归。遇苍然古貌者,询知王姓,上饶东北乡人,年七十余矣。王因言:“某自弱冠应童试,今岁蒙学使王省崖先生拔取,半生憔悴,一领青衫而已。”麟为慰庆。比闻本科年例,适符恩赐副举人。

乙亥,麟授徒饶邑北乡,馆距王家十里余。询之诸生,佥云,王先生固最惜字纸人也。书案侧,尝庋一瓦瓶,每检字,即贮之,满即焚化埋净土。或训蒙远村,则挈瓶以行;将散馆时,必躬埋字灰而后去。如是者有年。见人污弃只字,力为劝止。老而食报,岂偶然哉!别来十余稔,遽忘其名,为歉然。其惜字之不懈,感应之不爽,固灼然昭人耳目间者。

【译文】郑元麟说:嘉庆癸酉年(1813),我参加完乡试,乘船回家。路上遇到一位苍然古貌的老者,经询问得知老者姓王,是上饶县东北乡人,已经七十多岁了。王老先生说:“我自年轻参加童子试,今年蒙学政王省崖先生(王鼎)选拔录取,我半生憔悴,只得了个秀才的功名而已。”我安慰老者,并向他表示祝贺。不久,我听说本科考试按照往年的惯例,王老先生正好符合条件被朝廷赐予副榜举人的功名。

乙亥年(1815),我在上饶县东北乡设馆教读,学馆距王家有十里多远。我向学生询问王先生的情况,学生们都说,王先生向来是最为敬惜字纸的人。他的书桌旁,常放有一个瓦瓶,每次捡到废弃的字纸,就将废纸贮存在瓶内,装满后就将字纸焚烧,将字灰埋入干净的土中。有时王先生去远村教童子读书,每次都要携带瓦瓶前去。将散学时,他一定要埋掉字灰而后离去。如此坚持了许多年。汪先生只要看见有人污弃一点字纸,就会尽力劝阻。他老年后获得善报,难道是偶然的吗?我与他分别十多年了,一时忘记了他的名字,实在感到惭愧。他坚持不懈地敬惜字纸,感应丝毫不差,是众耳所闻、众目共睹的非常显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