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淡墨状元
王文简公与其弟(以铻),为诸生时,有声庠序间;为学使窦东皋先生所赏,一时称为“二王”。乡捷后,同应乙卯会试。窦为总裁,首题“民之所好,好之”二句。窦为学使时,按临湖郡,诣学讲书,至此节,别有心解;至是适以之命题。通场惟二王解,与己意合。及揭晓,弟得会元,兄则第二。下第者遂多浮议。
时和相当国,以窦骨鲠不附己,思有以中伤之;闻之大喜,遽以闻。上为所动,谪窦官,而逐以铻回籍读书。及廷对日,文简公念师干吏议,弟被放逐,郁郁不得志,仅以淡墨书卷,潦草终场,无复奢望矣。
适和相有馆师,亦于是年中进士。和嘱之曰:“近试卷均尚浓墨,子殿试日,不必以浓墨书卷,较他人异,且易识,或可得元。”及得公卷,以为必无二人也,竟置之一甲。胪唱日,上见其书以淡墨为疑。和从旁力赞曰:“此人以淡墨书卷,能庄雅若此,较浓墨者倍难,必积学士也。”上以为然,遂得首选。及唱名,为王以衔。上顾和厉声曰:“此亦窦光鼐所为耶?”和噤不敢出一语。于是窦冤大白,而浮议亦顿息矣。
按是科,家大人适在京会试,荐而未售。因来年有科,留京颇久,榜后闻人传述如此。
【译文】王文简公(王以衔)与其弟(王以铻),为生员时,在学校很有名声,受到时任浙江学政窦东皋先生(名光鼐)的赏识,一时之间被称为“二王”。乡试中举后,二人一同参加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会试。窦先生是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民之所好,好之”(语出《大学》)二句。窦先生担任学政时,视察湖州,到学校讲书,讲到此一节,别有心解。到了这年会试,窦先生正巧以此命题。全场只有二王的解释,与他的见解相合。等到揭榜后,王以铻考中会元,王文简公考中第二名。落榜者于是对此议论纷纷,怀疑二王有作弊嫌疑。
当时是和相(和珅)执掌国政,和相因窦先生性情刚直,不依附于他,正想找机会陷害他。和相听到谣言,大喜,将事情奏报给皇上。皇上被和相说动,将窦先生贬官,并驱逐王以铻回乡读书。到了殿试那天,王文简公想到座师受到了处分,弟弟被放逐回家,郁郁不得志,只用淡墨书写试卷,潦草终场,不再存有奢望了。
正巧和相家有一位私塾教师,也在这年考中进士。和相叮嘱他说:“近来试卷都崇尚用浓墨,你在殿试时,不必以浓墨书写试卷,这样试卷与他人不同,并且容易辨识,或许可以考中状元。”等和相见到王文简公的考卷时,认为是自家私塾教师的考卷,必定不是别人,最终将此卷列为一甲。胪唱(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那天,皇上看见以淡墨书写的试卷,心中生疑,和相在旁边极力夸赞说:“此人用淡墨书写考卷,字体尚能如此端庄古雅,与浓墨书写者比较困难多倍,这人必是一位饱学之士。”皇上信以为然,于是将这份试卷列为首选。等唱名时,状元竟是王文简公。皇上看着和相严厉地说:“这也是窦光鼐所为吗?”和相吓得不敢说一句话。于是窦先生的冤屈大白于天下,而那些谣言也顿时消除了。
按,这科考试时,我父亲也正好在京城参加会试,试卷被推荐上去但是最终未被录取。因第二年还有一次会试,于是久留京城,揭榜时他听见有人这样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