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李探花
李封翁(悦礼),顺德上村人。在佛山升平街,开大生染房。性慈祥正直,乐善好施。所染之布,工伴或错交与人,而后之来取者,要回原色物,即赔偿之,并无争辩。尝误接铜银十两,遽投于水,曰:“不可以此复累人也。”或曰:“彼混来而我混去,亦事之常。”公曰:“各行其志,安能每事依人?如果混去,如受者何?”真能学吃亏者也。
一日,往大沥墟,近晚归,夕阳西坠矣。见一妇坐水边,哭极哀。公问之,答以卖布得银四圆,乃铜洋也,家贫无以为活,苦极,欲自尽。公恻然不忍,探囊以好洋换之。妇起谢去。
公运途蹇滞,所谋生理多不遂。后入陈某一股,合伴贸易,每为陈某所欺。公生数女,而子嗣多艰。晚年生子文田,即若农先生也。年十七,以案首入泮,中咸丰丙辰岁补行乙卯科举人。己未会试登进士,探花及第,其时二十四岁也。现官侍讲。同治丁卯,典四川副主考;庚午,典浙江副主考,旋任江西学政。
按:公心仁慈,而人以为愚也;公性诚笃,而人以为赘也。谓为善得福,何以求财不利,得子之艰若是?当时亲友,皆叹息之,莫不笑为无用矣。岂知醇朴之至,积久而大发其华,有子克家,如李公者,当亦九泉含笑矣。
【译文】李探花的父亲李悦礼老先生,是广东顺德上村人。在佛山升平街,开了一家大生染布坊。李老先生为人慈祥正直,乐善好施。所染的布,如果伙计拿错给人,而后面来取货的人,要取回原来的货物,就立即赔偿给他,不会进行争辩。曾经有一次误收了用铜伪造的假银十两,立即扔到了河里,说:“不能让这个再去连累别人。”有人说:“别人混着花进来,而我混着花出去,也是常有的事。”老先生说:“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怎么能每件事都跟随别人去做?如果混着花出去,那么下一个收到的人又该怎么办呢?”真是能学吃亏的人。
一天,到大沥墟去办事,临近傍晚才回来,太阳就要落山了。看见一位妇女坐在水边,哭得非常悲伤。老先生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妇人回答说通过卖布换得了四枚银元,发现是用铜伪造的假银,家中贫困没办法活下去,走投无路,打算自寻短见。老先生心中不忍,很同情她,就从钱袋中取出真的银元跟她交换。妇人起身表示感谢,然后就离开了。
老先生运势不好,做事情不顺利,所经营的各种生意大多不成功。后来出资加入了陈某的股份,合伙做生意,经常被陈某欺骗。老先生生了几个女儿,还没有儿子。到了晚年,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李文田,就是若农先生。十七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县学读书,在咸丰六年丙辰岁(1856)补行乙卯科(1855)广东乡试(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广东乡试因太平天国起义停考,于次年补行)中,考中了举人。在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会试中考中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当时是二十四岁。现在朝廷担任侍讲学士的官职。同治丁卯年(1867),担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同治庚午年(1870),担任浙江省乡试副主考官,接着调任江西学政。
按语:李老先生心地仁爱慈悲,而别人认为他愚笨;老先生为人诚实忠厚,而别人认为他是多此一举。如果说行善可以获得福报,那么为什么求财不顺利,得子又如此艰难呢?当时亲戚朋友,都叹息不已,都嘲笑他这么做是没有用的。又怎么会知道将醇厚朴实做到了极致,长期地坚持和积累,最终开花结果,得到了一个振兴家业的儿子。那么李老先生地下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