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1 邹节母书捐

8.1.21 邹节母书捐

镇江邹公眉观察,少孤。太夫人青年守节,教子成名,贤母之名,无间遐迩。观察十一岁时,镇江大旱。府尊请城乡富户,捐输赈济。镇江最富者,二三百万金;观察家财仅一二万金。太夫人命之曰:“儿日后能成人,万金亦可度日;倘不成人,虽百万家财,亦奚以为?今乃荒年,正好行善。今日到府尊处,输银一万两可也。”观察唯唯。及到府厅,以童子居末座。写捐时,群相推逊,久之不定。以观察幼童,姑令先写捐数,遂贸贸然写捐足银一万两。咸诧之。府尊曰:“闻君家财不过二万金,今写捐一万,毋乃误乎?”观察对曰:“奉母命,安敢误写?”府尊不信,而众均以为疑。遂同观察造门,着门上老仆,禀知堂上,写捐到底若干?其母着老仆出,回复府尊,捐银一万不误。于是合郡称邹太夫人盛德大度不置。因此各富户,踊跃捐输,皆邹为之望也。

后观察官至淮扬道。太夫人年逾七十。孙道源(祖培),家产数十万金,湖北行盐。余于道光二十六年寓邗上,与观察时相过从,尊酒论文,畅谈书画。咸丰四年,西寇犯镇江。其孙道源,全家得脱虎口,避地江北。家道中落,而人口平安。非太夫人之福庇,何以臻此?

【译文】邹锡淳先生,字公眉,是江苏镇江人,官至道台。他在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太夫人青年守寡,誓不再嫁,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教育儿子功成名就,被誉为贤母,远近闻名。锡淳先生十一岁的时候,镇江发生了大旱灾。知府大人号召当地城市和乡村的富有人家,捐款捐粮赈济灾民。镇江最富有的家庭,有二三百万两银子的财产;锡淳先生家,仅有一二万两财产。母亲命令他说:“儿子今后长大如果能成器,即使一万两银子也能过日子;如果不成器,虽有百万家财,又有什么用呢?今年是荒年,正好可以行善积德。今天可以到知府大人那里,捐款一万两。”锡淳先生满口答应。等来到府衙的客厅,因为还是个孩子,所以只能坐在最后的座位。写捐的时候,大家相互谦让,很久都没有确定下来。因为锡淳先生是个孩子,姑且让他先写捐款的数额,于是贸贸然写上捐款足银一万两。大家都感到惊诧。知府大人说:“听说您家的财产不过二万两银子,现在写上捐款一万两,是不是写错了?”锡淳先生回答说:“我是奉了母亲的命令,怎么敢写错呢?”知府大人还是不信,而且众人也都有疑虑。于是与锡淳先生一起来到自家门前,委托看门的老仆人,禀问家里的主母,究竟要写捐多少数额?他的母亲派老仆人出门,回复知府大人,确实是捐款一万两银子,没有错误。于是整个镇江府的人都一直称赞邹家太夫人的崇高德行和宽广胸怀。因此,各个富有之家,都踊跃捐款捐粮,都是邹家起了模范带头作用。

后来,邹锡淳先生官至江苏淮扬道。太夫人活了七十多岁。孙子邹祖培,字道源,家中财产有几十万两银子,在湖北一带做盐商。我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时候,寓居在扬州,和邹锡淳先生经常来往,饮酒讨论诗文,畅谈书法绘画。咸丰四年(1854),西洋侵略者侵犯镇江。太夫人的孙子邹祖培,全家人得以逃脱险境,到江北避难。虽然家道从此中落,但是家中人口平安。如果不是太夫人福泽庇佑,怎么会实现这样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