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杨善人

7.1.3 杨善人

杨太常(泗孙)之祖,忘其为高若曾也,以力田起家,饶于财。凡拯饥施药、舍棺放生诸善举,靡不为,有杨善人之目。而乡之顽悍者,以其良懦,辄陵侮之,不屑较也。

善人手旧竹烟筒一枝,素珍爱之。一日,立门外,突有人夺其筒,折之,并肆骂焉。善人避入门内,见其植立不去,乃徐出,谓之曰:“尔此来必有急事,何不可商者?”邀入坐茶,讯其贫乏无以存活,取银付之。其人流涕,欲急去,曰:“吾已服毒将死矣。”善人留之,亟为调治,得生,并为之筹划一切。其勇于为善,奋不顾身,大率类此。

今后人科甲竞起,非积善之报而何?太常于戊午年,主试吾闽。有知其先世好善,举以质之,其自述大概亦然。夫烟筒被折而避,其善于忍辱,已不可及,而更付之以银,可谓盛德之至,得不逢凶而化吉乎?

【译文】太常寺卿杨泗孙的祖先,我忘记是高祖父还是曾祖父了,他以种田建立家业,家财富饶。凡是拯救饥民、施舍药物棺材、放生等各种善行无不去做,人们都称他为“杨善人”。可是乡中的顽劣凶悍之辈,因其善良懦弱,经常欺侮于他,他也不屑与之计较。

杨善人经常手持一枝旧竹烟筒,他素来珍爱此物。一天,他站在门外,突然有人从他手中夺去烟筒,将其折断,并对杨善人大加辱骂。杨善人进入门内躲避,见对方站立不去,便又缓缓走出门来,对那人说:“你来此必有急事,有什么不能商量的呢?”于是邀请那人进入家中坐下喝茶,经询问得知那人贫穷得无法生活下去,于是拿出银子赠给那人。那人感动得流泪,急忙想要离去,说:“我已服毒将死了。”杨善人将其留下,急忙请医生为其调治,那人因此得以重生,杨善人又为他筹划一切。他勇于为善,奋不顾身,大多都像这样。

现如今他的后人竞相在科举中考取功名,这难道不是积德行善的善报吗?咸丰戊午年(1858),杨太常前来主持我们福建省乡试。有人知道他的祖先乐善好施,便询问他是否属实,杨太常自述的情节大概也是如此。烟筒被折反而躲避,杨善人善于忍辱,已经无人可及,他又赠给对方银子,可以说是品德高尚之至,这样能不逢凶而化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