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1 李复斋廉访
李复斋先生(文耕),云南人,生平庄敬自持,言笑不苟。壮年丧偶,以其同苦而不获共甘也,终身不娶。始在山东,在官厅敛身端坐,与人寡偶。及轮补邹平,以旧有亏帑,辞不就。上官不许,乃告病,笔耕度日,至无应门仆。或劝之起病,仍补邹平,苦节以弥其缺,食无兼味,衣垢如漆。其爱民也,疴痒相关。每单骑下乡,所至父老儿童,奔走而听其教。或有所争,就地剖决,县庭虚无讼者。人呼为“李圣人”。
王定九相国出使,道经邹平,采其风以闻,早有京信至省,其大吏乃亟保之。上批云:“朕知其人久矣。今尔保升胶州,足见公正云。”由是洊升至贵州臬司,仍以不合上台去官。在家杜门却扫。督抚以下来拜者,罕得见焉。所著有《喜闻过斋》各种,皆粹然儒者之言。后入乡贤、诸省名宦祠。
按,李复斋官山东都转,家大人适陈臬兹邦,同寅极为相得,故知其梗概最详云。
【译文】李文耕先生,字心田,别字复斋,是云南人,平生庄重严肃,严格要求自己,不苟言笑。壮年时,夫人去世,因为她跟着自己吃了很多苦,还没有享福就离世了,所以发誓终身不再娶妻。起初在山东做官,每天在衙门端身正坐,很少与人打交道。后来,被任命为邹平知县,因为过去当地库银存在亏空,辞官不接受。上级官员不同意他辞职,就请了病假,靠写作度日,甚至连管理家事的仆人都没有。在别人的劝说之下,他结束病假,仍然被任命为邹平知县,节衣缩食,立志要弥补亏空,吃饭没有两种菜肴,衣服没有新的,一件衣服穿了又穿。他爱民如子,总是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经常独自一人骑着马下乡,所到之处,父老乡亲和小孩子们,都奔走相告,恭敬地倾听他的教诲。百姓之间如果有发生矛盾纠纷的,就当场处理解决,县衙一直都是空闲的,没有人去告状。人们称赞他为“李圣人”。
相国大人王鼎,字定九,有一次出京办理公务,途经邹平县的时候,把知县李文耕的德政和当地人对他的称颂上奏给皇帝,很快京城的消息传到省城,省里的大官于是急忙向上保荐李文耕。道光皇帝批示说:“朕知道这个人很久了。现在你保荐他任胶州知府,足以证明处事公道正派。”从此以后,一步一步被提升到贵州按察使,仍旧因为与上级官员不和辞官而去。居家期间,闭门谢客。总督、巡抚级别以下的官员,有来拜访的,都很难见到他的面。著作有《喜闻过斋文集》多种,都是很纯粹的儒者的言论。离世后,入祀乡贤祠、各省名宦祠。
按,李文耕先生在担任山东盐运使的时候,家父恰好在山东做按察使,作为同僚,二人相处极为融洽,所以对他的事迹知道得很详细。